医生拒收无住院指征患者被投诉!官方:要严惩,并提交处罚结果...

微尚健道网04-07评论

患者无理投诉泛滥,最根本的原因是......

看到这样一则投诉:

一医生因拒收无住院指征患者,被患者家属投诉到当地“12345”

接到投诉电话后,“12345”并未进行调查、研究,直接要求医院处罚医生的“不作为”此外,还要求将处罚结果提交给热线平台和投诉方。

据了解,一孩子骨折,被家长带到当地的人民医院治疗,当事医生接诊后,通过检查发现孩子骨折程度不严重,无需住院。于是给其做了相应处理后,没有办理住院。

谁知,医生这样一个常规的诊疗,却引发了家属的不满,这才有了开头的这一幕。

医生拒收无无住院指征的患者,但凡有点是非观的人都不会去投诉,而是会觉得

医生是一个有执业操守,执业底线的人。

患者家属这一波操作着实令人不解,更加让人不解的是,官方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

其实类似于上述的无理投诉和迷之疑惑的处理方式,还真不是第一次发生。

之前,就曾有同行给“爱爱医”留言吐槽:医院来了一位从自己家楼上摔下来,摔成重伤的患者,情况比较严重住进了医院的ICU,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于是其家属就打电话到当地的“12345”投诉,理由是“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现在家里没钱了,医院不应该再收治疗费。”

接到投诉后,相关部门责令医院回应,为什么患者家里都这么困难了,还要收人医疗费用

投诉热线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群众,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利,发挥了很大的正面作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社会矛盾。

但任何事都有双面性,有利的一面被众人接受的同时,弊端也在慢慢凸显。

为了提高民众的满意度,更好的服务于民众,很多地方都将“12345”投诉率和处理问题的满意度作为医院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于是“有投诉,不管对错,被投诉方都会被处罚”逐渐成了常态。如何才能减少此类投诉,成了医院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怎样减少投诉?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患者投诉的是医生,那就从医生入手,让大家“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

要是医生不配合的,那只能制定相关规定,有投诉必定有处罚,

不管对与错,先罚钱再说

这两天小编看到一个视频,一患者看上了自己的主治医生,想要她当自己的儿媳妇,被主治医生拒绝了,因为主治医生已婚。被拒绝的患者心生不满,就将主治医生投诉了。结果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懂。

有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这样的投诉都能成功,活久见了!

也有医生表示,医院开始实行“双评”。让医务人员拿着二维码给患者和家属扫描,勾选他们对本次医疗服务是否满意。此外,医院还会不定期抽查后台,然后致电第三方,询问患者,对上次的就诊经历是否满意。

诸如此类,成为医生工作的常态。

所有的政策和规定的初衷都是好的,只是施行起来却背离了原来的设想。

变成了“忧患者之忧,解患者之苦”却忽视了事情本身的对与错,导致患者被惯得“目中无人”而凭本事、凭技能吃饭的医生却活成了“跪族”。

有时,情绪极其低落的时候,我会想这样的“无差别处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若都按照患者所想的去开展日常工作,又将是怎样的一片光景?

美国曾做过一项长达十年的,严格的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但因对患者的危害巨大而提前终止。

在这项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安慰组采用常规的医护;而另外一组调查组则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其结果将作为医生的收入和奖惩依据。

结果显示:提高患者满意度

使死亡率升高238%,发病率增高146%,抗菌素应用增加858%。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

若我们的工作是以患者满意度为前提开展的,那就是在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进行一场必输的搏斗

话题回到原文。

这些年,无数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投诉,必定处罚”的处理方式,一定会滋生“诬告”的陋习。动不动就是不管对错,先“自罚三杯”这让医生今后的工作怎么开展?医生会不会沦为“软柿子”谁都能来捏一下?

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的处理来自患者的每一个投诉,这没毛病。医护人员有犯错的地方,及时纠正,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但若是医护人员没做错,是患者无理取闹,那保护医护人员对职业的热心也很有必要,不能一有投诉,还未了解事情始末,就定了医护人员的罪!

这些年,出台了很多保护医生的政策,也越来越多保护医生的法律颁布。出发点都是为了给医生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那能不能也出台一个“关于患者的处罚政策或是法律法规呢?”若是患者诬告、滥诉一次警告、两次拘留、三次判刑!这样会不会减少投诉?

我想,这样的政策,会比一大堆针对医生的规定,更能解决问题吧?

来 源 | 爱爱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