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栀子 大黄成分、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 - 中药对药化学

微尚健道网04-05评论
41.茵陈 栀子 大黄 : 【中医理论】
茵陈6 g,栀子14枚,大黄6 g名“茵陈蒿汤”,见于《伤寒论》。用于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三药合用,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用法:以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组。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化学研究】
1.含量测定
标准溶液制备、样品溶液制备完成后,进行薄层层析。用微量点样器精取样品液和标准液各2μl,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1:0.5)为展开剂,展开8 cm。取出,挥尽展开剂,喷以5%磷钼酸试液,于电炉烘烤,可显出蓝色斑点,选定仪器参数,绘制标准曲线,求得回归方程。最后进行样品含量测定:用微量点样器精取样品液3μl,点于薄层板上,展开并扫描。由工作曲线求得其含量为0.17%[1]
另外,有人利用三维HPLC对本方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建立定性鉴别该制剂及定量分析方剂有效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都桷子苷含量及番泻叶苷A的方法[2]
2.栀子苷鉴别
按茵陈蒿汤传统的煎煮方法煎煮,过滤除去药渣,药液浓缩至流浸膏状,依次以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正丁醇分别各萃取两次,正丁醇萃取部分回收溶剂至适量加入层析硅胶制“砂”,上硅胶柱减压层析。以甲醇—氯仿梯度洗脱,收集10%和20%的流份合并,回收溶剂至干,再用醋酸乙酯加热溶解,趁热过滤,滤液加适量的活性炭脱色后放置,即析出结晶A-1[1]
栀子苷(结晶A—1),白色絮状结晶,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醋酸乙酯、正丁醇、溶点163~165℃。结晶A—1的熔点、薄层层析、紫外光谱图均与栀子苷标准品完全一致,混合溶点不下降,薄层层析无异点[1]
【药理研究】
1.利胆排石作用
观察本方的利胆作用,常用大鼠胆管插管,经十二指肠给药。具体方法如下:大鼠经30%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开腹,在十二指肠降部找出一条透明有韧性的管状物即输胆管,结果扎远端,向肝方向作“Y”形切口,插直径为1mm的塑料管,用线结扎固定,形成胆瘘管,以外流胆汁。观察给药前后的胆汁增加45.85%(P<0.05);50%本方醇提取液使胆汁增加51.28%;加味茵陈蒿汤能使胆汁流量74.29%;对照组为34.1%。以上3组的促胆汁分泌作用在给药后1~2h内最明显。对固体物作用,蒿汤水煎剂增加11.9%,醇提取液增加85%,加味茵陈蒿汤9.8%。实验前后各组对胆汁比重无明显影响[2]。利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将胆汁郁滞因子(choestatic factor,CF)注入小肠静脉,可见胆汁流量明显减少,而合用本方后可使胆汁水平恢复正常,说明本方的利胆作用可能与抗CF效果有关。用14C标记的erythritol廓清法研究胆汁血浆放射活性比,发现正常对照组、本方组及CF组之间明显变化,说明给药组对末梢胆管水转运无影响,因而认为本方的利胆作用主要是促进毛细胆管胆汁的形成[4]
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本方中大黄的不同剂量、炮制方法及煎法对利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大黄对大鼠的利胆作用比熟大黄强,用茵陈后可加强利胆作用,而栀子能抑制胆汁削弱大黄的利胆作用,组方时以不用栀子为优;大黄稍大剂量、后下煎煮均可增加利胆作用[4]
赵氏等[6]研究了茵陈蒿汤加味对地鼠胆石症并发胃窦炎的防治作用。通过喂饲致石饲料造成地鼠胆石症模型,一组不给予治疗,另一组在造模同时加用茵陈蒿汤加味灌胃,30d后,治疗组和模型组地鼠胆囊结石率分别为71.4%和10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巨大结石比例分别为9.58%和15.28%,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成石指数小于1,模型组大于1。模型组88%的地鼠胃窦粘膜有明显炎症改变,治疗组为17%,其余基本正常,两者比较,P<0.01。
拆方研究方中三味药的各自的利胆作用,结论不一。有人[4]认为大黄的利胆作用最强,栀子对奥狄括约肌张力降低作用最强,而三药合用增加胆汁流量和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的作用。也有人[5]认为大黄本身无利胆、缩胆效果,大黄在方中起着“触媒”样的作用,栀子、茵陈分别与大黄配伍后均能利胆、缩胆。
2.保肝作用
2.1拆方对异硫氰酸a-萘酯肝损伤模型的影响[7]
异硫氰酸a-萘酯(ANIT)能使血液中胆红素和转氨酶急剧上升,胆汁流量减少,炎症细胞增加及肝细胞灶性坏死,所以作为实验性黄疸肝炎模型较为理想。郑氏等将ANIT溶于橄榄油中(2.5%,W/V),给雄性SD大鼠一次性灌胃中毒,剂量100mg/kg,中毒后48h SALT明显升高,128h升至最高值,而茵陈蒿汤能明显抑制SAST、SALT(SGOT、SGPT)的升高,对血清胆红素也有轻微作用。拆方研究发现,茵陈蒿加大黄、茵陈蒿、大黄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而栀子加大黄、栀子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降低作用。提示本方的肝脏保护作用可能与栀子的存在有着密切关系,进一步对栀子的乙醇、正丁醇和三氯甲烷一甲醇三种溶剂的提取物进行研究,发现三种溶剂的提取物对ANIT所致的血清胆红素、SALT和SAST升高均有降低作用。肝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细胞坏死病灶数明显减少,胆管周围炎和片状坏死也有所减轻。单味茵陈蒿或大黄的作用则不明显。分析认为栀子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去羟栀子苷,这一成分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的功效。有人还发现,本方与栀子对大鼠肝小叶周边带区毛细胆管呈扩大作用,茵陈蒿汤组和山栀组的各种酶的活性呈完全相同的变化图形,如溶酶体标记酶、脂酰基载体蛋白酶(ACP)的阳性颗粒有向扩大的毛细胆管缘集中倾向,ATP酶及5-核苷酸酶活性呈不同程度降低。
2.2对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的影响
本方组成三药均有保肝退黄作用[8、9]。四氯化碳可引起实验动物血清转氨酶急剧升高,胆红素轻度升高,肝细胞以脂肪变性为主,是一个中毒性肝炎模型。实验表明,茵陈煎剂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大鼠之血清ALT值升高及肝细胞损伤,如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及坏死等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还能使结扎胆总管所致兔血清胆红质增高下降,并使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兔的食量增加。栀子也能对抗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异硫氰酸α-萘酯(ANIT)中毒可致大鼠血中胆红素及转氨酶急剧升高,胆汁流量减少,炎细胞增加及肝细胞灶性坏死,是一个较好的黄疸型肝炎模型。实验表明,栀子的乙醇等多种提取物对ANIT所致黄疸型肝炎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使血清胆红素及SALT、SAST的上升较对照组显著为低,并能显著减少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其主要有效成份存在于正丁醇及氯仿-甲醇提出物中,栀子之主要成分去羟栀子苷也具有非常良好的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的功效[10]。大黄能降低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死亡率、大鼠的SALT升高以及肝细胞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大黄还可推迟半乳糖胺所致急性肝损伤动物的肝昏迷发生时间,减少肝昏迷动物的死亡数及血氨增高幅度。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合为茵陈蒿汤,全方也具有显著的保肝退黄功效,在ANIT性黄疸型肝炎模型造型后48 h可使大鼠SALT、SAST急剧升高达正常水平之20多倍,血清胆红素上升达100倍左右,但给予茵陈蒿汤者其SALT及SAST均较对照组显著为低,SB也有所下降,肝组织的病理改变也有所减轻[10]。竹田等报道,对于ANIT所致急性黄疸性肝炎大鼠24及48 h之体重减轻,本方有对抗效果,但对肝湿重无明显影响。血清生化学检查可见茵陈蒿汤对正常动物之ALP、T-BIL、AST及ALT无明显影响,但对ANIT所致上述四个指标之急剧升高,则本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效果,尤以降T-BIL为著。肝脏组织学检查也可见本方能改善ANIT所致之胆管增生、肝细胞小灶坏死或萎缩、Glisson氏鞘水肿效果为著。上述结果表明本方能保护或消除ANIT损伤造成的肝脏的形态和功能病变。对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茵陈蒿汤可显著降低小鼠的死亡率[8],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值,抑制肝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变及坏死,肝细胞糖原含量明显增多,核糖核酸含量接近正常,显示出良好的保肝作用。此外,茵陈蒿汤还能改善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酚四溴酚钠清除功能,降低其30min血中潴留量。D-半乳糖胺所致急性肝损伤以炎症改变为主,与临床上多型肝炎的病理变化相似,本方及组成药对此也有明显保护效果。
2.3 对醋氨酚肝损伤模型的影响
昆明鼠随机分3组,A组腹腔注射醋氨酚前24、16 h和注射醋氨酚(450 mg/kg)的同时,分别按0.25 ml/10 g灌胃给予茵陈蒿汤。B组为对照组,仅腹腔注射醋氨酚(剂量同上)同时,按0.25 ml/10 g灌胃给予茵陈蒿汤。C组为对照组,仅腹腔注射为醋氨酚(剂量同上)。各组在注射醋氨酚后,连续48 h观察小鼠成活情况,结果A组死亡率为66.66%,B组为10%,C组为53.37%,C与A、B组相比,P<0.05。提示本方对大剂量醋氨酚所致的小鼠死亡有一定保护作用。
小鼠随机分成4组:A组在腹腔注射醋氨酚(150mg/kg)前24h、16h和注射醋氨酚同时,分别给茵陈蒿汤按0.25ml/10g灌胃。B组腹腔注射醋氨酚的同时按0.25ml/10g灌胃给予茵陈蒿汤。C组病理对照组,只腹腔注射醋氨酚,不给予茵陈蒿汤。D组为正常对照组,仅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醋氨酚后45min,UV法测定血浓度为22.75±5.99mg/ml、56.52±26.64mg/ml和24.42±6.35mg/ml,A组与C组比较P>0.05,B给与C组比较P<0.05;肝GSH含量A、B、C、D组分别为5.20±3.17 nmol、6.61±2.65 nmol/ml、4.05±1.01nmol/ml和24.84±2.84 nmol/ml,A、B、C、D组分别与D组相比P<0.01。结果提示,茵陈蒿汤对(150mg/kg)醋氨酚所致的小鼠肝损害无显著保护作用,也不能阻止醋氨酚起起的肝GSH含量下降。而在腹腔注射醋氨酚同时用茵陈蒿汤反而增加醋氨酚的毒性[7]
3.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茵陈蒿汤及其组成3药均有不同程度解热效果,曾报告茵陈醇浸剂对人工发热兔有效,近证明茵陈素是解热有效成分之一。栀子醇提物有强大的降低温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为熊果酸。大黄对酵母发热大鼠有显著解热效果。
对于炎症反应,茵陈素有显著抑制效果,能抑制鹿角菜胶所致水肿,但对热烫伤所致水肿则仅抑制其初期的病变,茵陈素并对H+、热及电刺激致痛反应均有抑制效果,其镇病作用强度约为氨基匹林的一半。栀子水提物、去羟栀子苷也有镇痛作用[17]。大黄也对多中炎症有显著抑制效果,其所含林德霉素量达0.2%,具有与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的抗炎镇痛效果。此外,栀子尚有显著之镇静作用。
4.降脂作用
选用健康Wistar大鼠50只,皆为雄性,体重130~180g。实验前给标准饲料4d,以适应环境,水自由饮取。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称其体重,即空白对照组(Ⅰ组)、高脂模型组(Ⅱ组)、低剂量组(Ⅲ组)、高剂量组(Ⅳ组)和安妥明组(Ⅴ组)。
剂量和方法:对照组仅给予标准饲料。其余各组每天上午(8:00左右)用高脂乳剂每天10ml/kg,下午(18:00左右),Ⅲ组用茵陈蒿汤代裁方7.5g/kg,每日2次,Ⅳ组用茵陈蒿汤代裁方15g/kg,每日2次,Ⅴ组用安妥明0.255g/kg,每日2次。共用药10d。末次给药后禁食12h,次日上午称后断头取血,分离血清。并剖腹摘取肝脏,在左叶固定部位精确称取0.1g,供测定肝脂用。三酰甘油(TG)用异丙醇抽提一乙酰丙酮显色法;丙二醛(MDA)的测定:按药盒说明书进行。肝脂的测定:用异丙醇抽提,按上述测定血脂的方法进行,再换算成每克肝组织的TC、TG含量。
表4-41-1、表4—41—2表明用高脂乳剂10ml/kg,每日2次,10d后,Ⅱ组大鼠肝组织TC水平比Ⅰ组提高了68.5%,血清TCⅡ组是Ⅰ组的4.78倍,血清TG是Ⅰ组的1.97倍。经统计学处理,上述各项P值均<0.001,说明模型建立成功。

表4—41—1 茵陈蒿汤代裁方对高脂血症大鼠体重、肝重、肝脂的影响(x±s)

组别 动物数
(只) 体 重 肝重
(g) 肝重/体重
(%) 肝 脂 实验前(2只) 实验后(只) 增重率(%) TC(mmol/g) TG(mmol/g) 空白对照组(Ⅰ)
高脂模型组(Ⅱ)
低剂量组(Ⅲ)
高剂量组(Ⅳ)
安妥明组(Ⅴ) 10
10
10
10
10 146±51
164±23
152±18
154±20
156±19 197±23
187±23
168±20
168±21
167±21 20.81±7.24
15.85±14.18
10.03±6.57
8.80±7.04
7.09±6.14 8.724±1.176
8.200±0.870
7.200±1.070
7.000±1.090
7.510±0.910 4.43±0.32
4.38±0.27
4028±0.22
4.28±0.34
4.41±0.022 1.284±0.446
2.567±0.402**
1.662±0.278ΔΔ
1.723±0.257ΔΔ
1.282±0.163ΔΔ 0.912±0.117
1.537±0.250**
1.475±0.247
1.672±0.210
1.470±0.158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 *表示P<0.0l;与高脂模型组比:△△P<0.0l,下同

表4—41—2 茵陈蒿汤代裁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丙二醛的影响(x:±s)

组别 动物数
(只) 血脂(mmol/L) 丙二醛(mmol/L) TC HDL-C HDL-C/T(%) TG 空白对照组(Ⅰ)
高脂模型组(Ⅱ)
低剂量组(Ⅲ)
高剂量组(Ⅳ)
安妥明组(Ⅴ) 9
9
10
10
10 6.359±1.754
30.391±10.565**
19.777±4.479ΔΔ
23.090±11.340
23.922±8.420 2.849±0.554
2.655±0.526
3.100±1.089
2.260±0.915
6.052±2.350ΔΔ 46.723±10.767
9.850±4.170**
15.980±5.020ΔΔ
11.950±6.650
28.350±15.920ΔΔ 2.306±0.361
4.546±4.170**
3.682±0.470ΔΔ
4.423±0.892
4.569±0.976 8.368±1.419
8.681±0.762
6.781±0.912ΔΔ
7.250±0.484ΔΔ
6.953±1.316ΔΔ


从表4—41—1可以看出Ⅲ组大鼠用茵陈蒿汤代裁方7.5g/kg·dig10d后,肝TC水平明显低于Ⅱ组,P<0.001。差异非常显著。对肝TG含量影响不明显,其作用与安妥明相似。表6—128表明Ⅲ组大鼠用药10d后,血清TC与Ⅱ组相比下降了34.9%,P<0.05。茵陈蒿汤代裁方对减少胆固醇在外周组织细胞的沉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极为有益。从表4-41-2看出,Ⅲ组大鼠血清TG明显低于Ⅱ组,P<0.01,其作用明显优于安妥明组,P<0.05。
表4-41-2 表明茵陈蒿汤代裁方无论低剂量组还是高剂量组血清MDA均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差异非常显著。MDA是过氧化脂质(LPO)的代谢产物,其含量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遭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茵陈蒿汤代裁方能降低MDA水平。对维持血管内膜结构完整、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有利的,其作用强度与安妥明相似,P>0.05。高剂量组每天15.0g/kg,对血清TC、TG水平影响不大,用药物作用量-效关系一般规律似难解释。可能与茵陈蒿汤代裁方高浓度诱导有关药酶合成、促进药物代谢、抑制胆固醇转化和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有关[8]
黄氏等[9]亦报道利用10%高胆固醇脂乳剂(胆固醇脂乳剂配比:10%胆固醇、20%猪油、2%去氧胆酸钠、1%甲基硫氧嘧啶)灌胃,0.5ml/只造成小鼠高脂血症,连续7d,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C、TG、LDL-C、LDL-C/HDL-C均明显升高,而HDL-C/TC则降低。本方能降低高脂动物的TC、TG、LDL-C水平,降低LDL-C/HDL-C比值,提高HDL-C/TC,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意义。本方的降脂效果接近安妥明。
5.对AFBI诱发基因突变和小鼠骨髓细胞遗传损伤的拮抗作用
本研究作用茵陈蒿可能具有抗突变作用,对强致癌剂AFBI进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理学实验,以评价茵陈蒿的抗突变能力,结果表明:茵陈蒿Ames试验为阴性。在AFBI(5μg/皿)培养基中加入0.1ml浓度分别为0.125、0.25、1、2g/ml的茵陈蒿煎剂,TA98和TA100的回变菌落抑制率达22.9~54.36,差异极其显著(P<0.01)。茵陈蒿煎剂对AFBI诱发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的增高有明显的拮抗作用(P<0.01),且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本结果提示茵陈蒿可能对癌症预防与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6.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 对D-GaIN加LPS诱导小鼠肝损伤ALT、LPO、SOD及GST的影响
ICR小鼠,雄性,70只,(20.8±1.3)g,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组、D-GaIN+LPS模型组(D-GaIN+LPS)、联苯双酯组(BDD)、醇提物(B)1.78g/kg,2.67g/kg,4.0g/kg,6.0g/kg,及9.0g/kg组。给药组灌胃给药,正常组给等量生量盐水,1次/d,共3d,末次给药1.5h后,正常组腹腔注射10ml/kg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腹腔注射D-GaIN450mg/kg和LPS 100μg/kg,15h后,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5];同时取肝脏0.2~0.3 g,制成10%的匀浆,匀浆再以3 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测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ese,SOD)活性,结果见表4-41-3。

表4-41-3 茵陈汤醇提物对D-GaIN+LPS诱导小鼠肝损伤ALT、LPO、SOD及GST的影响(±s)

组别 剂量
[g/(kg·d)] ALT
(U) LPO
(μmol/L) SOD
(NU/ml) GST(IU/L) 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 —
— 25.50±5.21
171.72±81.51** 0.768±0.094
1.139±0.210** 395.28±29.10
363.07±75.80 17.97±3.16
40.04±9.93** 联苯双酯组 0.15 52.78±39.37##    茵陈蒿汤醇提物组 1.78
2.67
4.0
6.0
9.0 168.70±25.40**
150.40±23.97**
120.57±17.68**
72.29±15.88**
64.32±26.32**## 0.923±0.198
0.878±0.214
0.826±0.202#
0.806±0.120##
0.778±0.204## 399.91±26.02
376.20±55.17
382.35±54.48
409.10±28.64
400.92±21.20 41.23±12.56
42.57±18.18
39.63±10.40
26.25±9.46*
25.10±11.35#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 * P<0.01,与模型组比#P <0.05,##P<0.01
由表4—41—3可见,茵陈蒿汤醇提物6g/kg,对D-GaIN+LPS诱导的小鼠血清AL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P<0.01),且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茵陈蒿汤醇提物6g/kg、9g/kg可显著降低D-GaIN+LPS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GST活性的增高(P<0.05)。茵陈蒿汤4g/kg,6g/kg,9g/kg可显著降低D-GaIN+LPS引起的肝组织匀浆LPO水平升高(P<0.05,P<0.01);茵陈蒿汤醇提物对小鼠肝匀浆SOD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
6.2对小鼠BCG+LPS免疫性肝损伤GSH的影响
昆明种小鼠70只,雄性,19.5±0.8g,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BCG+LPS,联苯双酯组及茵陈蒿汤醇提物组2.67,4.0,6.0,9.0g/kg组,除正常组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ml外,每鼠由尾静脉iv0.2ml BCG(含5×107个活菌),次日起灌胃给药,正常组给等容积NS,每天1次,第10d静注LPS10μg/鼠。10h后,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测血清ALT。取肝脏0.2—0.3g,制成10%匀浆,测定GSH。同时测定死亡率,进行x2检验,结果见表4—41—4。

表4—41—4 菌陈蒿汤醇提液在小鼠BCG+LPS肝损伤中对ALT及GSH的影响(±s)

组别 剂量[g/(kg·d)] ALT(U) GSH(μmol/g liver) 死亡率(%) 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 —
— 27.52±12.86
137.51±35.08** 3.82±0.51
3.46±0.31 0
10* 联苯双酯组
茵陈蒿汤醇提物 0.15
2.67
4.0
6.0
9.0 53.03±31.72##
122.42±81.04**
61.30±43.10##
44.51±28.63##
42.98±29.40## 3.93±0.48
3.74±1.34
4.03±0.59
4.50±0.84##
4.96±1.22## 40*
20
20
0#
0#


与正常对照组比* P<0.05,* * P<0.01;与模型组比#P<0.05,# # P<0.01
由上表可见,茵陈蒿汤醇提物能显著抑制由BCG+LPS诱导的血清ALT水平的增高(P<0.01),且有剂量依赖关系:模型组肝匀浆GSH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茵陈蒿汤醇提物6g/kg及9g/kg能显著提高小鼠肝匀浆中GSH的含量(P<0.01),茵陈蒿汤醇提物6g/kg及9g/kg可明显降低受试小鼠的死亡率(P<0.05)[10]
7.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日本学者山本雅浩认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疾病的肝细胞吞噬与细胞凋亡有关。在研究中,作者发现茵陈蒿汤及其成分对TGF—β1诱导的大鼠高分化型癌细胞株McA—RH8994细胞及大鼠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的细胞凋亡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经筛选确定,对肝细胞凋亡抑制活性最强的为茵陈蒿及茵陈蒿汤。而茵陈蒿中有效成分茵陈炔酮、茵陈炔烯(各0.4μg/ml),茵陈色原酮(50μg/ml)即有细胞凋亡抑制活性。浓度分别为10μg/ml、200μg/ml时,几乎完全抑制细胞凋亡。虽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作者以TCF—β1处理仅30min即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在TGF—β1添加7h后,再加入这些物质仍见相同程度的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表明这些物质不是阻碍TCF—β1与受体的结合,而可能是作用于细胞死亡的过程[11]
8.其他
有人[21]按L2(8)7正交设计观察了本方及其组分对胰腺及肝脏核苷酸的影响。结果表明:SD大鼠在诱发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翌日,胰腺和肝脏cAMP的含量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cGMP的含量及cAMP/cGMP比值在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生理盐水组cGMP的含量显著高于各中药组,因而其比值降低。正交分析显示;恢复胰腺cAMP/cGMP比值的作用大黄最佳,升高其cAMP/cGMP比值的作用则以单味茵陈为首位。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肝炎
以本方治疗急性肝炎,疗效肯定。李氏[12]治疗小儿肝炎1000例,其中急性黄疸型620例,无黄疸型247例,迁延或慢性肝炎133例。急性以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和茵陈五苓散为主,收到满意疗效。一般多在1~2 d退热,7~8 d退黄,4~5 d精神食欲复常。肝功能在1个月内恢复者296例,占34.1%,1~2个月内恢复者252例,占29.1%;2~3个月内恢复者208例,占24%;总有效率为75.6%。赵氏等[13]认为治黄疸不当责之于肝,而责于胆脾,调理脾胃在本病治疗十分重要,常用本方加滑石、木通、柴胡、竹叶、灯草为基本方,随证出入,治疗小儿急性肝炎1000多例,治愈率为95%,有效率100%。张氏等[14]着重探讨了本方中大黄对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病例100人,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所用基本方:茵陈8 g,栀子6 g,柴胡6 g,车前子6 g,木通6 g,竹叶3 g,灯心草2 g,甘草3 g;加入大黄,2~5岁6 g,5~10岁8 g,10~14岁10~12 g。对照组仅用上面基本方,不加大黄。结果治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以治疗组为优,肝脏的恢复时间、肝功能的恢复时间,也以治疗组为优,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由此认为大黄的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利胆退黄及利尿等作用在本病的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王氏[15]治小儿急性黄疸和无黄疸性肝炎60例,以本方合活血化瘀、疏肝运脾之品,10剂后黄疸渐退,一般10~20剂痊愈,治愈率为100%。唐氏[4]治疗30例,15例采用本方及茯苓渗湿汤治疗,15例采用西药治疗为对照。结果中药组治愈12例,进步2例,死亡1例;对照组治愈2例,进步2例,无效1例。对于黄疸的消退及肝功能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在改善消化系统症状方面,中药组则有较好的疗效。其中1例伴有出血、发热及腹水的严重病例,症状也迅速好转。王氏等[16]辨证治疗肝外胆道完全梗阻性新生儿肝炎综合征7例,肝脏肿大6例,脾大3例。责之湿热为患,强调重用茵陈为50%,合清热利湿、健脾理气、活血化瘀之品,疗程5~19周,平均14周;皮肤退黄4~18周;大便复黄3~13周;小便恢复正常4~13周;肝脾恢复正常的时间最长;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8~19周;SALT 8~19周恢复正常4例,半年~12个月3例。另外,有人用本方合海藻玉壶汤治疗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白氏[17]等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黄疸性病毒性肝炎70例,结果显效4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7%。
2.治疗重症肝炎
有人以本方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100例,亦有人用本方加味治疗42例小儿性传染性肝炎并发肝昏迷,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本方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7例难治的重度黄疸,疗效颇佳。尹氏等[18]用本方治疗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5例,茵陈蒿汤由茵陈、生大黄粉各50g,栀仁30 g组成。每日1付,配合静点葡萄糖液、小剂量肝素、654-2、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与血制品、支链氨基酸以及抗菌药物,酸化肠腔及自家腹水输回等,治愈3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治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2例,治愈1例,无效1例,优于一般治疗组,5例服大黄粉后,恶心、呕吐、随病情好转,症状反而加重,经改为少量多次服药,逐步减量后上述反应减少。
3.治疗新生儿溶血、蚕豆病
茵陈蒿汤对新生儿溶血症也有较好效果。如报道用本方去栀子加黄芩、甘草制为黄疸茵陈冲剂治疗此病40例,其中ABO型16例,Rh型2例,感染2例,原因不明20例,除3例采用换血治疗外,均于3~4 d恢复,有效率高达92.5%,血清试验发现本方对抗A、抗B和抗O抗体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用本方预防新生儿溶血症也有明为作用。另有报告用本方加减口服或静脉滴注茵栀黄液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7例,其中新生儿血型不合性溶血症11例,新生儿败血症24例,结果痊愈26例,近愈2例,好转5例,有效率为89.2%,尤以对湿热黄疸疗效为佳。
蚕豆病也是一种免疫性溶血性黄疸症,其急性期多有湿热并重表现,故宜用茵陈蒿汤,有报道用本方加味(加田艾、茯苓、泽泻、丹参、甘草)治疗蚕豆黄16例,均获痊愈。
4.治疗胆石症、胆囊炎及小儿胆汁粘稠症
急性胆道感染多与胆道梗阻,特别是胆石症有关,其所致黄疸往往属梗阻性(肝后性),对湿热并重者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也颇有疗效,如胆道排石汤、茵陈胆道汤等即为本方加味而成。胆道排石汤对胆石症及其合并胆道感染有良好疗效,而单味大黄即对急性胆囊炎有效。有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211例,抗胆道感染全部病例均应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五味消毒饮,取得较好疗效。毕氏报道,4例小儿胆汁粘稠症以本方化裁治疗,均服数剂而愈。
5.治疗化疗所致肝损害
观察70例病人全部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符合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中国抗癌协会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随机分中药组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46岁。化疗1次24例,2次14例,3次2例;对照组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8岁。化疗1次16例,2次11例,3次3例。
全部病例所用化疗药有: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均用羟基喜树碱加碘油栓塞。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食欲不振、腹胀、乏力、尿黄,严重者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主要为SALT、TBIL升高。中药组中单项SALT升高者8例,SALT68~172U/L,平均89U/L.SALT、TBIL均升高者22例,SALT52~181U/L,平均92U/L,TBIL25~106mmol/L;对照组中单项SALT升高者13例,SALT40~186U/L,平均76mmol/L,平均93U/L。SALT、TBIL均升高者17例,SALT46~186u/L,平均90U/L,TBIL30mmol/L~94mmol/L,平均81mmol/L。两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中药组:茵陈蒿汤加味,随证加减,每天1剂,水煎服。脾虚湿阻型:恶心、脘腹饱胀、乏力、大便溏,面色萎黄,苔白腻,脉濡细或滑细。方用茵陈15g,大黄6g,栀子9g,党参12g,白术12g,苡仁20g,虎杖10g,泽泻5g,麦芽20g,枳壳9g。湿热壅盛型:皮肤黄染、色鲜明、尿短赤、胸闷恶心,肝区不适、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方用:茵陈15g,虎杖10g,麦芽20g,茅根20g。
对照组:肝泰乐0.2g,口服,每天3次。联苯双脂15mg,口服,每天3次。
以上两组12d为1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d、24d复查肝功能,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口服维生素,每天1次,连续观察2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肝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肝功能无改善或继续加重。治疗结果见表4—41—5。

表4—41—5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中药组
对照组 40
30 28(70)
14(46.7%) 7(17.5)
6(20%) 5(12.5)
10(33.3%) 87.5
66.7


表4—41—6 两组治愈病例,疗程与疗效关系

组别 治愈例数 一疗程治愈例数 二疗程治愈例数 中药组
对照组 28
14 19
4 9
10


中药组中,1疗程治愈19例,对照组1疗程治愈4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有显著意义[19]
6.治疗黄疸
用本方加减治疗黄疸有确切的疗效。以本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胆石症术后继发胆汁引流不畅,获得满意效果。在治疗中每合清利药、理气药、通腑药,这些配伍,均有利于胆汁的排出通畅;并认为术后因细菌感染或结石残留以致胆汁引流不畅,因而出现脘腹不适、黄疸不退等症,利胆为其治疗的重要一环。苑氏[20]治疗5例浸润性肺结核病人接受抗痨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黄疸不退,以本方加郁金为基本方,治疗1~8周均恢复正常。张氏以本方加减治疗黄疸20例,其中肝细胞性黄疸15例,阻塞性黄疸3例,细胞合阻塞性黄疸2例。用本方合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鸡骨草、板蓝根、田基黄,随证加减。结果痊愈16例,占80%,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疗程最短半个月,最长3个月,一般30剂左右即愈。杨氏[4]还以本方治疗钩端螺旋体病致肝损伤黄疸的治验。于氏[21]治疗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后黄疸不退8例,用本方加减,效果良好。朱氏用本方加味治疗24例患儿,经服药7~10d,痊愈(黄疸完全消退,伴随症状消失,一般状况佳)17例;好转(黄疸明显消退,伴随症状消失,一般情况可)4例;无效(黄疸无消退或渐加重,伴随症状如故或部分消失,一般情况略有改善)3例;总有效率87.5%。痊愈者服药时间最短5d,最长10d,平均7 d[22]
7.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伴明显肝损害、出现黄疸及出血倾向者属黄疸出血型钩体病,乃湿热为患,是茵陈蒿汤的适应证,临证重加清热解毒药效果更佳。曾报道4例以本方为主治愈,另有报道以本方加银花、连翘、鲜白茅根或黄柏等等均有一定疗效。8.治疗皮肤病
茵陈蒿汤虽为湿热黄疸主方,但临床用治多种皮肤病而有湿热表现者也颇有疗效,如用本方治疗413例,其中以对过敏性皮肤病,如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疗效为佳,324例治愈85%,显效14.3%,对牛皮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本方对皮肤瘙痒症及玫瑰疹、多形红斑等疗效较差。另报道用本方加味治扁平疣、脚湿气、牛皮癣、荨麻疹、皮肤黑斑、人中部褐斑、天疱疮等均有效。日本人还报道用本方治愈1例经抗组胺药物、钙剂等治疗无效之寒冷性荨麻疹。
9.其他
有人认为崩漏而属实热、湿热者,可用茵陈蒿汤治疗崩漏,疗效颇佳。邓氏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后发热48例,获良效[23]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