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是一味中药,具有泻热毒、破淤血等功效,可治火眼赤痛、湿热黄疸等。大黄,别名川军,将军,一味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我国历代中医对大黄都很重视,将它与人参、附子、熟地一起称作“四大金刚”,推为“药中张...
嗓子是指咽喉。孕妇咽喉疼伴有大黄痰可能是细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原因导致,可以通过日常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1、细菌性感冒:此种情况一般与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
血“瘀”住了,自然就要想办法把它化开。因此,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山楂、醋、玫瑰花、金橘、油菜、番木瓜等就是血瘀体质者的首选,而肥肉等滋腻之品要少吃。此外,非饮酒禁忌者可以适当饮酒,如黄酒、葡萄酒、白酒等,对促...
从卫生间里接出水管从卫生间里接出来的水经过过滤器后,进入橘色大桶,出来后就成了桶装纯净水。记者打入内部暗访一周,联络质监部门,端掉这一加工纯净水的黑窝点。这些水的主要客户是长春市桂林路上的商家和儿童公园附近的...
燥结 :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大黄(15)。证候名。因津液亏损,胃肠干燥而致大便秘结的证候。症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数等。《温病条辨·中焦篇》:“燥结甚者,间服增液承气。”...
蠼螋咬疮方 :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大黄。方剂名。【方源】《医说》。【组成、用法】大黄末涂之。【功用主治】蠼螋咬疮。...
047 大黄䗪虫丸 : 【历史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1〕熟大黄 土鳖虫(炒) 水蛭(制) 虻虫(去翅足、炒) 蛴螬(炒) 干漆(煅) 桃仁 苦杏仁(炒) 黄芩 地黄 白芍 甘草【功能】 活血破瘀,通经消痞,滋阴...
037 九制大黄丸 : 【历史来源】 经验方。【药物组成】 [1]大黄【功能】 润肠通便,凉血止血。【主治】 由于饮食停滞引起的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便泌尿涩,又治咳血呕血等症。【剂型规格】 蜜丸,每丸重9克。【用法用量】...
23.黄连 大黄 : 【中医理论】二药都苦寒泄热,但功效不尽相同,大黄气味重浊,泻火通便,凉血解毒,善下行。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善守。二药相须为用,一走一守,降火泻热凉血解毒之力大增,既能清气分实热,又能泻血分火毒,同时...
大黄 :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别名】 绵纹、川军、生军。【来源】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Maxim. et Balf. 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土大黄 : 【别名】 金不换。【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钝叶酸模Rumex obtusifoliusL. 及红丝酸模R. chalepensis M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及泥土,晒干。【产地与销售】 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
58.生地黄 大黄 : 【中医理论】生地黄甘寒微苦,质润多汁,长于滋阴清热,凉血生津兼能止血。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走,入阳明,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入厥阴,能清泻血分实热,并能消瘀活血。二药配伍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清热凉...
11.大黄 肉桂 : 【中医理论】大黄苦寒通下,善下行以泻热导滞,凉血行瘀。肉桂辛热温中,益火消阴,温补肾阳,引火归源。二药伍用,寒热互制,肉桂振脾阳以制大黄苦寒之性,又以大黄之寒凉,制肉桂辛热燥烈之弊,二者参合,寒热...
12.大黄 人参 : 【中医理论】大黄为阴中之阴药,以清泻为功,既能泻热通肠,又能凉血止血,破瘀行血。人参大补元气,益血生津,安神增智,为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大黄配人参,益气活血,泄浊解毒。其特点如徐灵胎所言:“如大黄...
13.大黄 甘遂 阿胶 : 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是有泻热便,泻火解毒,活血消瘀之功效;甘遂其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具有逐水,消肿散结之功;阿胶味甘,性平,入肝、肺、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
14.大黄 黄连 黄芩 : 【中医理论】大黄2两(6 g),黄连1两(3 g),黄芩1两(3 g),名“泻心汤”,见于《金匮要略》。大黄苦寒,气味重浊,性善下行,泻营分之热,具有攻坚破结之能,泻痞之功,寓于泻热之内;黄连苦寒能泻气分之热,...
15.大黄 桃仁 䗪虫 : 大黄3两(9g),桃仁20枚(10g),䗪虫熬去足20枚,名“下瘀血汤”,见于《金匮要略》。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热通便,泻火解毒,活血消瘀之功效,《本经》谓其“下瘀血,破血闭寒...
16.大黄 厚朴 枳实 : 【中医理论】大黄8 g酒洗,厚朴4 g,枳实3枚,大者炙,名“小承气汤”。大黄苦寒泻热,祛瘀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除满,助大黄推荡积滞共奏清下热结之功...
3.大黄 甘草 : 【中医理论】大黄4两(10g),甘草1两(6g),名为“大黄甘草汤”见于《金匮》卷中。大黄,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与甘草配伍主治食已即吐者。【化学研究】质量控制标准煎剂的制备(...
10.大黄 附子 : 【中医理论】大黄与附子相伍,为临床最常用的温下药对。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治寒气生于中,卫阳虚于外。大黄苦寒泻下,治胃肠积滞,瘀浊内生。二者伍用,荡涤泻下,但无伤阳之弊,攻下寓于温阳之中,苦辛...
9.大黄 荆芥 : 【中医理论】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能直达下焦,功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清泻血分实热及消瘀活血。荆芥穗味辛芳香,性温不燥,气质轻扬,长于升散,擅发散表邪,祛经络中之风邪。大黄以降为主,荆芥穗以升为要...
8.大黄 栀子 : 【中医理论】大黄与栀子皆味苦性寒,前者以清泻为功,既能泻热通肠,又能凉血止血,破瘀行血,而栀子以清三焦之火热为长,能利小便,兼凉血解毒。二药伍用,大黄泻下峻猛,荡涤肠胃积滞为主,栀子善泻肺火,肺与...
7.大黄 巴豆 : 【中医理论】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破积行瘀。巴豆辛温峻下,性甚刚猛,开通闭塞,消坚磨积。二者合用,寒热互制,共奏下寒积,逐痰癖、涤胃肠之功。一般大黄用3~12g,巴豆霜0.15~0.4g,入丸散剂。【临床应用】...
6.大黄 厚朴 : 【中医理论】大黄苦寒,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泻热通便。厚朴苦温,苦能下气泄实满,温能利气散温满,有燥湿散满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之功能,为泄中焦实满之气分药。二药合用,一攻一泄,一寒一温,...
5.大黄 枳实 : 【中医理论】大黄与枳实皆苦寒之类,苦降寒清,大黄苦寒,功在荡涤泻火,擅下胃肠结热有形积滞。枳实下气消痞,主泄胃肠气结气痞。热结胃肠则气滞难行,气结于中则肠垢难下,二药配伍,才能有泻热除积,利气消...
18.大黄 龙胆草 : 【中医理论】龙胆草性沉而降,清热燥湿,功专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大黄苦寒沉降,气味俱厚,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疏通下焦湿热之结。此外,借其入血降泄之功,又能活血行瘀通经。二药均为苦寒至阴之品...
2.大黄 黄连 : 【中医理论】大黄2两,黄连1两,名“大黄黄连泻心汤”,见于《伤寒论》。两药都苦寒泄热,大黄,气味重浊,性善下行,泻营分之热;黄连善清热燥湿,泻气分之热。二药相伍,共奏清热泻下之功效。用法:以麻沸汤2升...
1.大黄 芒硝 : 【中医理论】大黄6两(9g),芒硝5两(6g),名“大黄芒硝二味汤”,见于《外台》卷二十。大黄,苦寒泄热,泻下导滞;芒硝咸寒清热,润燥软坚,二者相须为用,一以苦寒峻下积热,一以咸寒软坚润燥,能荡涤肠胃积滞,清...
17.大黄 巴豆 干姜 : 【中医理论】大黄3g,干姜3g,巴豆3g,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有为散或蜜和丸,又名“三物备急丸”,见于《金匮要略》。用于攻逐寒积,巴豆辛热峻下,干姜性味辛温,温中散结,大黄性...
31.牵牛子 大黄 : 【中医理论】牵牛子与大黄同属苦寒,均为峻烈泻下之品,牵牛子善驱水湿之邪从二便出,偏走气而消水肿;大黄性禀直逐,长于下通而利谷道,以破积滞、滞热毒,偏入血分。二药相伍,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一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