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生体育课猝死 运动为什么会猝死

微尚健道网11-05评论

  “我肚子有点痛。”这,成了刘丝,祁阳县四中初三69班这名14岁女生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2015年11月26日下午,体育课刚开始几分钟,刘丝在学校操场上慢跑了150米以后,突然倒地,很快就没有了生命体征。10多分钟后,学校老师和随即赶过来的家长一起把刘丝送到了最近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宣告刘丝死亡。

  事发:刘丝当天来例假 忍痛跑步时倒地

  每周四下午第八节课,是刘丝所在的69班的体育课时间。16点45分,已经五十多岁的体育老师曾俭民在操场安排这节课任务:男生由他带领测800米跑,女生先沿400米的田径场慢跑一圈,然后到球场测试跳绳。

  刘丝的同学小杨告诉记者,出发之前,刘丝告诉她,自己来了例假,感觉肚子有点痛。

  随着队伍出发,刘丝还是加入到了跑步的阵营中。而另外一位因为晚出发而跑在刘丝身后的同学小文说,她看见刘丝越跑越慢,很快就掉队了。到操场的拐角处,也就是在刘丝出发大概150米左右的位置,刘丝的腿突然一拐,身子一摊,直接往前摔倒在地上。“她没有用手支撑,感觉是脸着地,下巴上还磕出了血印。”

  看见刘丝摔倒在地,小文赶紧上前去扶,并且大声呼叫同伴一起过来帮忙。“刘丝当时就已经神志不清了,我们都以为她晕倒了。我喊她基本没有反应,只能发出很微弱的哼哼的声音。”

  随后,刘丝的四个同班同学迅速把刘丝扶往100多米外的校医务室行治疗。而校医钟军也闻讯迅速跑来接人,并采取急救措施。

  “但是她当时没有意识,我看她眼睛是半睁着的无神状态,没有脉搏,感觉不到心跳,我用棉花放在她的鼻尖,也没有感到有呼吸迹象。”钟军说。

  第一眼钟军就感觉到了事态严重,他一边采取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一边叫人通知了刘丝的班主任陈宝玉。

  陈宝玉迅速赶到医务室,并在16:58分拨通了刘丝的母亲蒋百花的电话,说刘丝晕倒了,要她赶紧来学校。

  约17:05分,蒋百花赶到学校。这时候,刘丝已经被抬上学校一位老师的私车,正要往离学校最近的黎家坪镇中心卫生院赶。

  “拨打了120,救护车从县城赶来要近半个小时,但校医觉得不能等,决定开我的私车先送到最近的卫生院。”学校一位在政教处工作的老师说。

  17:24分,120救护车赶到黎家坪镇中心卫生院参与抢救。

  17:54分,医生宣布,刘丝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经抢救无效死亡。

  延伸阅读: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

  运动性猝死的征兆

  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2.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3.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4.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5.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学生运动猝死的特点

  1.运动猝死发生的季节和时间节律主要为春秋两季和下午,这可能与大学学制有关,春秋两季初期正值学校开学之际,大学生又开始参加体育比赛,然而由于寒暑假期缺乏体育运动,此时机体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强度、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容易出现运动猝死。

  2.运动猝死的案例中女性比率要比男性低,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的概率为百万分之1.2到1.5,其中97%为男性。运动员的比例更高。而在我国大众健身运动人群中,猝死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群。

  3.心理应激的影响较大。有几例运动猝死事件发生在体育加试或者测试中,运动量并不大,可能与当时的考试压力过大有关;还有一例是在篮球运动结束后打牌兴奋过度而死。

  4.我国运动猝死年龄的峰值在20岁左右,比国外猝死的高危年龄40-50岁要低很多。

  5.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易发月份依次为3月、11月、7月、4月、10月和12月。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1.赛前全面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筛查猝死高危人群;

  2.运动前充分热身,适应激烈竞争环境,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能量和电解质,保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3.运动中不宜盲目坚持,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早终止运动: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大汗淋漓、晕厥、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症状。

  4.科学训练,防患未然:阶段递增运动量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性猝死——初始运动低强度(《3met,步行4公里)运动,达到最大运动心率[(220-现在年龄)×0.8]50%~70%,每周3次;逐渐增加到中强度(3~6met,步行5公里或骑自行车),达到最大运动心率50%~70%,每周5次;最后增至高强度(》6MET,慢跑)的,达最大运动心率70%~85%,每周3~5次。

  5.活动组织者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高效的急救系统。每隔3分钟左右的路程设立急救点,每处急救点配备两名掌握急救技能的志愿者和体外自动心脏除颤器。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