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油 :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甘蕉(5)。药名。即芭蕉油,参见于“芭蕉油”条。...
薇衔 :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薇衔。 药名。详见于“薇衔茎叶”条。...
瞿麦叶 : 《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瞿麦(2)。药名。参见于“瞿麦”条。...
露葵 : 《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葵(5)。药名。葵的别名,参见于“葵”条。...
蠡实 :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蠡实(23)。药名。参见于“马蔺子”条。...
5.黄连 龙胆草 : 【中医理论】黄连、龙胆草各等分,名“黄胆丸”,见于《永氏大典》卷一○三三。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龙胆草苦寒,性善沉降,主泻肝胆之实火。二药虽无止血之能,但合用则苦寒直折,共奏降火泻热...
6.黄连 芦根 : 【中医理论】黄连(去须,炒),芦根,名“黄芦散”,见于《普济方》卷三八六。黄连苦寒,功专清热泻火;芦根甘寒,最能生津除烦。二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效。用法:上锉细,水一盏半,煎至五分,去滓,即服。【临...
55.生地黄 熟地黄 : 【中医理论】生地黄、熟地黄各等分,名“二黄散”,见于《保命集》卷下。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熟地补肾填精,滋阴养血。两药合用,善补肾之精血,用法:上为细末。加白术、枳壳汤调下一两,每日2次。...
白药子 :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以 “白药” 之名始载于 《药性论》。白药子之名始见于 《唐本草》。【别名】 金线吊乌龟、山乌龟、白药。【来源】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的干燥块根。...
1.大黄 芒硝 : 【中医理论】大黄6两(9g),芒硝5两(6g),名“大黄芒硝二味汤”,见于《外台》卷二十。大黄,苦寒泄热,泻下导滞;芒硝咸寒清热,润燥软坚,二者相须为用,一以苦寒峻下积热,一以咸寒软坚润燥,能荡涤肠胃积滞,清...
明党参 :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见于《饮片新参》。【别名】 明党、牙党。【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的干燥根。4~5月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无白心,取出,刮去外皮,漂洗,干燥。...
穿山龙 :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别名】 穿地龙、穿龙骨、地龙骨。【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茎。春秋两季采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须根和栓皮,晒干...
海风藤 :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见于清· 《本草从新》。【来源】 本品为胡椒科植物风藤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 的干燥藤茎。夏、秋间割取藤茎,晒干。【产地与销售】 主产于福建、浙江、海南及台湾等省区。【化...
木槿皮 :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以木槿之名始载于《日华诸家本草》,木槿皮之名始见于《本草纲目》。【别名】 川槿皮。【来源】 本品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 的干燥茎皮和根皮。【产地与销售】 主产于四川...
香椿叶 :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椿木叶之名,始见于唐· 《新修本草》。【别名】 椿叶、椿木叶、椿尖叶。【来源】 本品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 Juss.) Roem的干燥叶。春、夏季采集嫩叶,晒干或鲜用。【产地与销...
瓜蒌皮 : 本品为常用中药。瓜蒌皮之名始见于 “雷公炮炙论”。【别名】 瓜蒌壳、栝蒌皮。【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栝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或双边栝蒌T. ros-thornii Harms. 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