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砂仁 檀香成分、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 - 中药对药化学

微尚健道网04-05评论
5.丹参 砂仁 檀香 : 【中医理论】
丹参一两(15g),檀香、砂仁各一钱半(10g),煎服,又名丹参饮,收载于《时方歌括》,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丹参味苦微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而不伤气血为君药,还能凉血养血,除烦安神,砂仁善行气畅中,檀香善理胸膈之气,檀香,砂仁同为辛散温通,芳香化浊之品,为气分之药,长于宣发气滞,畅膈宽中,散寒止痛;三药伍用,方药性味平和,气血双调,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力量增强,治疗血瘀气滞的胃脘疼痛、胸痹心痛有良效。
【药理研究】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
实验研究证实,丹参饮可使冠状脉扩张,冠脉流量增加,对周围血管也有扩张作用,而致血压降低。临床研究表明,当心功能不全时,本方可改善心收缩力,促进侧支循环及体内血流的再分配,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电泳率,进而改善循环。对冠心病患者血液的“粘、聚、滞”的倾向有很好治疗作用。
2.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用本方给大鼠灌胃,观察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给药4h后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作用,5 min抑制率为24.4%,与阿司匹林比较无明显差异。
3.抑菌、抗炎作用
丹参饮有抗感染、抗炎及解热作用,对大鼠感染性关节肿及实验性腹腔感染有保护作用。对结核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心血管疾病
1.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
袁氏丹参饮加味治疗气血郁结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较好,发作频繁者可将丹参、檀香砂仁按比例研成细粉装入胶卡,每次2~6g,1日3次[2]。丹参饮合生脉散加减可用治冠心病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3,4]。且对血瘀型冠心病有改善血液粘度,调整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作用[5]。另有用本方加味,或合归脾汤治疗胸痹的报道[6,7]。
1.2 治疗心律不齐[8]
在辨证的基础上,以丹参饮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为主治疗各类型心律不整3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37岁,平均57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2d,3个月内占多数,有17例。30例中,有心电图的异常史而现在心电图正常者3例,其余均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律不整。其中高血压史6例,慢支、肺气肿、冠心病7例;频发室早5例,频发房早3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窦性心动过速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风心”二窄二漏并房颤合并肺感染1例;心肌劳累6例中并有左心室高电压2例,陈旧性“心梗”(前间壁+前壁)1例。中医辨证,以心阳虚为最多,占16例;心气虚次之,12例;阴阳两虚2例。其中夹痰湿者又最多,有13例,夹瘀者7例,有明显寒象者3例。主要症状表现:心悸,胸闷,胸痛,气促窒感,神疲。舌质多淡胖或暗,舌苔厚白或滑腻,脉多沉弱、数。基本方法:丹参饮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党参。药物组成:丹参、檀香、砂仁、枳实、瓜蒌皮、薤白、桂枝、党参。加减:气虚加大党参量及北芪;血虚加川芎、当归;阴虚加山萸肉;阳虚加熟附子;痰湿重加法半夏、熟南星;血瘀加桃仁、红花;疼痛甚者加香附子、五灵脂、延胡、降香;风寒诱发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加苏叶;睡眠差者加枣仁、百合、苏叶。诊断标准具备下列及任何两项,或心电图大致正常,但至少有1次以上不正常心电图检出率及4项中任何3项者。心电图异常或心率异常;心悸,心慌;胸,闷或痛;神疲乏力缺氧征(唇、指甲紫绀,舌暗),气促;活动后上述症状加重。临床治愈:心率、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工作、生活如常,1年以上无复发。显效:心率恢复正常,心电图部分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项以上,生活自理,能应付一般工作,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心电图无改变,临床症状消失2项以上,生活自理,但未能工作。无效:心律、心电图无改善,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改善2项以下。结果临床治愈6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
2.治疗胃痛
黄氏用本方治疗胃脘痛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9岁,以24~50岁中壮年为多。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部经常疼痛,或胀痛,或刺痛,脘腹部胀闷有重压感,嗳气恶心,反酸嘈杂,纳差便秘。脉弦或沉涩,大苔腻。胃脘部触诊压痛等。经钡餐摄片或胃镜检查,诊断性浅表性胃炎29例,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球炎1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复合性溃疡4例。
治疗方法:加味丹参饮:紫丹参、佛手柑、千年健各10g,西砂仁(后下)、白檀香、炙甘草各3g,香附12g,生紫菀6g,炒白芍15g,制大黄3~5g,气郁偏甚,胀痛连胁者,加郁金、青皮;血滞甚,久痛不止者,丹参用量可增至15g,不效加延胡索、莪术;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乌贼骨;食滞甚者,加焦三仙;脾虚便溏者,加党参,并去大黄。每日1剂,水煎服。30d为1疗程,一般可用1至2个疗程。
治疗结果:参照国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胃脘痛诊断疗效标准,经治疗1至2个疗程后,37例临床治愈(胃脘痛止,其他症状消失,主要理化检查基本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占63.8%;20例好转9例胃痛缓解,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好转),占34.5%;1例无效(经治疗2疗程后,胃痛无明显好转者),占1.7%;总有效率98.3%[9]
金氏[10]用自拟方“治胃灵”治疗120例胃脘痛患者,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4岁,其中20~45岁98例,占81.7%。气候突变,饮食失调,情志不适为发病之诱因。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嘈杂喛气,反酸,恶心或呕吐,胃脘部压痛,舌质淡红或绛红。苔白腻,腻黄或厚腻,脉弦细或弦缓者居多。现代医学诊断属于急、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以胃十二指肠疡、胃痉挛等病证。疗效标准:经本方治疗后3d到1个月,疼痛胀满、恶心呕吐、嘈杂喛气、反酸、黑便等症消失,食欲正常,舌脉正常,身体康复为显效;服药2个月,上术症状基本消失,食欲增进,能坚持工作,舌质淡红,苔由黄或厚腻转薄黄或薄白者为有效。服药2个月以上,症状、体征未明显减轻,改用他药治疗者均为无效。治疗结果:显效82例(68.3%);有效34%;无效4例(3.3):总有效率为97.3%。
3.治疗胃炎
杨氏[10]采用丹参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128例获得满意疗效。本组128例,男性80例,女性48例。其中10~30岁10例,41~50岁10例,51~70岁58例。病程1~3年35例,4~6年57例,7~10年30例,11年以上6例。全部病例均经胃镜和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方:丹参15g,白檀香6g,砂仁(后下)3g,炒白术12g,炒枳壳6g,元胡12g。肝胃气滞型:症见脘腹胀满,痛是时牵连两胁,脉弦;基本方倍加枳壳,另加逍遥丸(包煎)、青陈皮、啰子、制香附各9g。共27例,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严重伴糜烂者居多。血瘀胃络型:脘腹疼痛加剧、拒按、持续不解,食后腹胀,舌质暗红,脉涩;基本方加用九香虫9g,三七粉(吞服)2g。共62例,以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型者居多。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温喜按、气短乏力,例溏薄。基本方加炙黄芪12g,党参12g,高良姜9g,煨木香6g,姜川连6g,姜川连6g,吴茱萸2g,荜菝6g。共28例,常伴胃粘膜脱垂。胃热阴虚型:症见胃脘嘈杂伴烧灼痛,舌质红,脉细,基本方加八月札12g,麦冬9g。共11例,以慢性萎缩性胃炎轻症者居多。以上3个月为1疗程、药后随访1年。
疗效标准:显效:诸症消失,胃镜自身对照示胃粘膜表面充血、水肿改善;病理组织活检胃粘膜呈红白相间,灰白色或黄色渗出物减少,由萎缩性胃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胃镜自身对照示胃粘膜斑点充血减少。无效:症状稍有改善;胃镜与病理组织活检无变化。治疗结果:显效64例,有效56例、无效8例。
杨氏[11]用本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19~30岁10例,年龄31~50岁26例,年龄51~76岁12例,病程6个月~10年。对照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0~70岁,病程8个月~11年。两组病例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国西医结合学会南昌会议制定的的《慢性胃炎中西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两组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不同程度的胃脘痛;灼热、嘈杂,喛气,口苦及倦怠无力等症;胃镜检查胃内有胆汁潴留。中药治疗组包括脾胃虚寒(虚弱)型15例,肝胃不和型25例,脾胃湿热型6例,胃络瘀血型4例(其他各型兼夹瘀血者共28例)。基本方:丹参15g,檀香6g,砂仁3g(后下)炒枳壳9g,元胡12g,川楝子9g。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泛吐清水,喜热喜按,大便溏,舌质淡,脉沉细。基本方加党参12g,白术12g,高良姜9g。肝胃不和型:胃脘痞胀疼痛,痛时牵连两胁,嗳气,苔薄白,脉弦。基本方加青皮9g,白芍12g,制香附12g。脾胃湿热型:胃脘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基本方加苍术12g,黄连6g,麦冬12g。胃络瘀血型:胃痛较剧,拒按持续不解,舌质紫暗,脉涩。基本方加三七粉(吞服)2g,蒲黄12g,五灵脂12g。呕恶呃逆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嘈杂灼热,反酸明显者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对照组口服普瑞博思片。服法:每次5mg,每日3次。两组均在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
近期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及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水消失,胃镜复查炎症好转,胆汁反流改善;有效:症状减轻,胃镜复查炎症有所减轻,胆汁反流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无变化。中药组:近期治愈27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近期治愈12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陈得海报道也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12]。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2例。连续服药1~3个月,结果:虚寒血瘀型及湿热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痊愈92.86%;气虚血瘀型痊愈97.22%;阴虚血瘀型痊愈92%[14]
近年来有多篇治疗报道用丹参饮加味,或配合他方,他法治疗慢性胃炎,胃痛,均收到良好的效果[15~21]
4.治疗溃疡病
治疗组共60例,其中住院患者34例,门诊患者26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为32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16年,以病程1~5年者为多,占总数34%;合并萎缩性胃炎13例,浅表性胃炎者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者18例。对照组:共3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6岁,平均为30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14年,病程1~5年者占31%;合并浅表性胃炎6例,浅表性胃炎者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者3例。诊断标准及病例组成:两组病员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性溃疡者(表8-5-1)。

表8-5-1 病例组成情况

  治疗组(60例) 对照组(30例)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复合性溃疡
合计 16
34
10
60 11
16
3
30


方药:百合15 g,乌药10g,白檀香6g,丹参15 g,砂仁6g,焦槟榔10g。加减:瘀甚者加桃仁10 g;食滞者加炒莱菔子10 g,中寒者加桂枝6~10 g;胃热者加连翘10 g;吐酸者加乌贼骨10 g。上方水煎成400 ml汤剂,早晚各半分服。对照组:甲氰咪呱200mg,每日三次,睡前加服400mg。观察方法:全疗程定为30 d;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均纤维胃镜检查;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药物。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胃镜复查溃疡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胃镜复查溃疡明显缩小或已近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无效:胃镜复查原病灶溃疡存在。
两组病员于1疗程结束后,胃镜复查(其结果见8-5-2):治疗组59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2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83.3%,两组愈合率经统计处理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资料表明,甲氰咪呱仅对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较为满意,而中药组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较满意的疗效。两组症状缓解情况(见表8-5-3);治疗组症状消失最快为3 d,最慢者12 d,平均为7 d;对照组症状消失最快者为4 d,最慢10 d,平均6.8 d;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与甲氰咪呱对照组对所观察症状缓解上,除嗳气治疗组消失率较对照组明显较快外(P<0.05),其他症状消失率,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田氏[23]采用丹参饮合金铃子散活血化淤法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106例,男78人,女28人。17~30岁者16例,31~50岁者60例,51岁以上者30例。病程在1年以内者10例,1~5年者30例,6~10年者34例,11年以上者32例。胃溃疡34例,十二指肠溃疡66例,复合溃疡6例。并发慢性胃窦炎者17例,十二指肠炎者6例,十二指肠憩室者3例,胃憩室者2例。

表8-5-2 两组疗效对比

  中药组(60例) 对照组(30例) A B C A B C 痊愈 14 30 6 6 12 1 显效 2 4 3 3 3 1 无效 0 0 1 2 1 1 总有效 16 34 10 11 16 3 总痊愈率  83.3%   63.3%  总有效率  98.3%   86.7% 


注:A.胃溃疡;B.十二指肠溃疡;C.复合性溃疡

表8-5-3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对比

  中药组(60例) 对照组(30例) 疼痛 烧心 嗳气 压痛 疼痛 烧心 嗳气 压痛 总数
消失
好转
无效 59
53
5
1 51
43
7
1 39
35
4
0 43
37
6
0 30
26
4
0 26
20
5
1 8
3
5
0 14
11
3
0


主方为丹参饮合金铃子散: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川楝子10g,元胡15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法:偏左胁痛配四逆散,偏右胁痛配逍遥散;疼痛彻背者,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偏寒者,加吴茱萸汤、良附丸;肝郁气滞者,加柴胡疏肝散;湿热阻胃者,加大柴胡汤;胃阴不足者,加叶氏养胃汤;嗳气频作者,加旋复代赭石汤;烧心者,合二陈汤加焦栀子;吐酸者,加左金丸、煅瓦楞、乌贼骨;腹胀满者,加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心下痞满者加半夏泻心汤。
治疗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壁龛完全消失,其他合并症明显减轻或消失,1年内不复发者。好转:主要症状消失,壁龛明显缩小,其他并发症减轻或消失。无效:壁龛无变化,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者。
疗效:治愈70例,占66%;好转31例,占29.3%;无效5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痊愈病例中,服药最少者48剂,最多者120剂。好转病例中,服药最少者60剂,最多者120剂。无效病例中,服药最少者12剂,最多者31剂。
5.治疗胆心综合证
徐氏[24]辨证分型,主要治胆心经综合征,其中气郁化火,湿热内盛型9例,阳虚气弱,痰湿痹阻型8例,胆气结,心脉瘀滞型6例。2例心肌梗死患者加用西医药治疗,外科4例中2例手术治疗,术后仍按中医分型治疗。
结果,治疗时间最长136d,最短10d,平均42d,全部患者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11例;好转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ST-T波异常消失,异常Q波持续,合并有几种心律失常未全部消失;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有所减轻,但未恢复正常者),未改变者4例。
6.治疗小儿咳喘[25]
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咳喘150例,其中年龄1.5~5岁的100例,6~14岁的50例;方药组成:丹参30g,杏仁、冬花各10g,苏子、白芥子、五味子、半夏各8g,甘草3g。肺热甚者加黄芩10g,口渴少津者加麦冬10g;大便干结者加炒莱菔子10~30g,喘咳甚者用人参30g,调水顿服。每日1剂,结果痊愈48例(喘咳消失,半年~1年内无变化);显效60例(喘咳明显减轻,3个月以上无变化),好转28例(症状减轻,但未消除);无效14例(服药1个月以上,症状无减轻)。
7.治疗慢性肝炎
用丹参饮加减治疗病毒性慢性肝炎,症见肝脾肿大、胁肋痛,属血瘀气滞者有一定疗效,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26]
8.其他
杨氏报道朱培君运用本方治疗单发性痛经,术后肠粘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诸痛证,效果良好[27]
黄氏[28]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表现有胸痹自汗、盗汗之症者,以益气养阴敛汗、活血化瘀宽胸,投丹参饮合生脉饮加味,疗效显著。另有报道本方还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29]、子宫内膜异位症[30]、瘢痕性幽门梗阻[13,31]、胃下垂[32]等症。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