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木香成分、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 - 中药对药化学

微尚健道网04-05评论
4.黄连 木香 : 【中医理论】
黄连20两(60g)(用吴茱萸10两同炒令赤),木香15g,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名为香连丸,如梧桐子大,见于《和剂局方》。黄连苦寒,有清热燥湿止痢之功,用吴茱萸炒以减其苦寒败胃之弊;木香辛温,有温中行气止痛之功。二药同用,清湿热以除其邪,调气机以缓其急,则痢疾腹痛,泄利后重诸证自消矣。
黄连燥湿清热,凉血解毒而清肠止痢;木香辛苦温,行肠胃滞气而除里急后重兼芳香化湿,二药合用,苦辛通降,寒温并施,相济配合,既可清热燥湿,又能行气导滞。另有说一般黄连用3~6g,木香6~9g。黄连配木香,为《和剂局方》香连丸,以治下痢赤白,脓血相兼,里急后重。
【化学研究】
1.香连丸中黄连的显微定量测定[1]
1.1显微特征数的测定
混悬液配制:取黄连50g粉碎,过180目筛,于105℃干燥至恒重。精称0.20,0.30,0.40,0.50,0.60g,分别用水合氯醛试剂水飞,定容于50 ml容量瓶中,摇匀,得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混悬液。
制片方法:用微量刻度吸管吸取上述混悬液,各精取0.01,0.02,0.03ml,进行装片,观察计数。重复5次,取平均值。装片时,力求取样均匀准确,混悬液在盖玻片上为均为分布,无气泡,不外溢。
显微观察:选取黄连中有代表性的特征物——石细胞进行计数。检测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出盖玻片面积,用显微量尺测算出视野面积。观察时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部位,即沿盖玻片的一边起,每隔9%的宽度,观察1%的宽度,记录特征数,按下式计算显微特征石细胞数。


X:每个盖玻片下观察视野中的显微特征石细胞数;V:药材混悬液总体积(ml);S:盖玻片下混悬液面积(mm2);W:取药材的重量(mg);V’:盖玻片下混悬液体积(ml); S’:所观察视野面积(mm2)。观察计算结果见表2-4-1。

表2-4-1 黄连粉末每毫克显微特征石细胞数的测定

石细胞数 石细胞数 个/片视野 个/mg 个/片视野 个/mg 4
9
12
6
13
18
8
15 876
962
852
880
959
884
921
863 24
10
21
29
12
24
34 922
908
952
873
977
977
921


根据公式X±t1-(a/2)·S/计算,黄连每毫克显微特征数为915±25(P<0.05)。所以有95%把握认为黄连粉末每毫克显微特征数在890~940之间。
1.2 混合检品中黄连的含量测定
为了证实显微定量法的效果和测定常数可靠性,我们配制了不同含量的黄连混合粉末,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
将已恒重过180目筛的黄连粉末与木香粉末按不同比例配制混匀后,各精称0.6g,按上法配制成不同比例的系列混悬液,各取0.02 ml装片,对黄连观察计数,重复装片5次,取平均值,按下式计算含量。


N:纯净药材每毫克显微特征石细胞数(余同前)。
检测结果见表2-4-2。

表2-4-2 混合粉末中黄连百分含量及显微特征石细胞数的测定

配制含量
% 石细胞数 检测含量
% 个/片视野 个/mg 11.88
20.00
30.28
39.28
49.96
59.75
70.22
79.94
90.07 3
5
7
9
11
13
16
18
20 114
187
278
343
463
548
643
731
824 12.47
20.48
30.42
39.72
79.79
59.97
70.37
80.02
90.15


注:n=5
黄连配制含量与检测含量的t检验,据公式t=,得t=2.946,当α=0.01,f=8时,查表知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
黄连显微特征石细胞数与百分含量的相关分析,经计算得黄连r=0.9996≈1,f=7,查表得知相关性极显著(α=0.01)。
上述表明黄连的显微特征石细胞数与百分含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α=0.01)。
回归方程的确立及显著性检验:检品中黄连含量关于每毫克检品显微特征石细胞数的回归方程为Y=0.1089X+0.3916,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测检,见表2-4-3。

表2-4-3 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方差 F值 显著性 回归
剩余 1
7 5790.0518
4.6622 5790.0518
0.666 8693.7714 F>F1-0.02=12.2
极显著(α=0.01)


由以上分析得出:如果测得检品每毫克的显微特征数,就可以从方程求得药材的百分含量。
1.3 香连丸中黄连含量测定
显微定量法:分取不同批号的香连丸,各精称5份,用上法配制成50ml溶液,各精取0.02ml装片,观察计数,重复装5片,取平均值,检测结果见表2-4-4。

表2-4-4 显微定量法测定香连丸中黄连的含量%

样品 检测含量 药典处方含量 1
2
3 79.00~80.95
79.66~81.03
97.23~81.12 80.00


结果表明,香连丸中黄连的含量与药典处方含量相符。
分光光度法:根据《中国药典》1995年版分光光度法测定上述黄连及香连丸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见表2-4-5)均符合药典规定。

表2-4-5 黄连、香连丸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样品 总生物碱含量 药典规定含量 黄连 7.1 ≥7.0 香连丸(1) 5.8  香连丸(2) 6.0 ≥5.6 香连丸(3) 5.8 


2.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2]
供试液制备:分别称取香连胶丸内容物适量及不含黄连的香连胶丸内容物的相对应量,按含量测定方法提取,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制备供试品0.05mol/L硫酸溶液。另取盐酸小檗碱适量,乙醇溶解,吸取2ml加0.05mol/L硫酸定容至50ml,摇匀,为对照品溶液。
方法与结果:分别于200~400nm波长处扫描,记录光谱图。结果表明按本法测定,木香等药材及辅料对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几乎无干扰。香连胶丸供试液与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呈现的光谱行为基本一致,λmax香连胶丸供试液344.2nm,λmax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344.4nm。据此采用药典规定345±1nm为测定波长,E1%1cm为728,测定本品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线性关系试验:准确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用95%乙醇溶解,配成1mg/ml的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4、5、6、7、8、9、10ml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分别精密吸取2ml,置50ml量瓶中,加硫酸(0.05mol/L)稀释至刻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盐酸小檗碱在浓度0.032~0.080mg/ml范围内其A值与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5。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已测定含量的香连胶丸内容物0.35g,精密加入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按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82%,RSD为0.78%(n=9)。重复性试验:对同一批样品,进行6次平行试验测定含量,RSD为1.12%。
样品含量测定:取本品内容物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小檗碱60m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精密加入硫酸(5→1000)50ml振摇,溶解。加石油醚(60~90℃)抽提两次,每次25ml,静置,分层。用柱色谱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ⅥC)精密量取酸水层5ml,置已处理好的氧化铝柱上(内径约0.9cm,中性氧化铝5g,湿法装柱,用乙醇30ml预洗),用乙醇25ml分次洗脱,收集洗脱液,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50ml量瓶中,加硫酸液(0.05 mol/L)至刻度,摇匀,照分分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VA(在345±1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盐酸小檗碱的吸收系数为728计算,结果见表。本品按质量标准要求每粒胶丸含盐酸小檗碱不少于60mg,故5批样品均符合规定。

表2-4-6 五批香连胶丸样品中盐酸小檗碱测定结果

样品 1 2 3 4 5 含量(mg/丸) 81.90 79.67 81.22 81.90 80.30


3.不同类型香连丸的质量考查[3]
溶出度测定:取香连丸浸出液适量,以人工胃液为空白,在UV250型分光光度计上进行紫外区扫描,于342.6nm处测得有最大吸收峰。参照《中国药典》1990年版规定的溶出度测试条件,采用浆法,在溶出杯中各加入900 ml的人工胃液,预热至37±1℃,分别投入香连丸(水丸各取1 g,浓缩丸各取4丸),调节转速为150 r/min,开机后立即计时,分别于10、20、30、40、50、60 min用注射器定量吸取溶出液10 ml,经微孔滤膜滤过,精密吸取1 ml于10 ml量瓶中,以水定容;剩余部分补足人工胃液,倒回溶出杯中,取稀释液于342.6 nm处测定吸收度,并换算出累积溶出百分率。结果见表2-4-7。将测得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分别进行威布尔分布拟合,用CASIO fx-3600计算器求得参数T50(溶出50%所需时间)、Td(溶出63.2%所需时间)和m,结果见表2-4-8。将水泛丸5个批号的参数与浓缩丸5个批号的参数进行总体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4-9。

表2-4-7 样品累积溶出百分率

类型 样品 累积时间(min) 10 20 30 40 50 60 水泛丸 1
2
3
4
5
平均 28.27
24.79
24.63
30.31
26.26
26.85 43.35
37.19
41.81
46.23
36.15
40.95 55.62
45.34
55.01
57.39
47.56
52.18 62.58
52.87
65.54
65.44
54.94
60.27 68.41
58.72
70.32
70.91
61.58
66.07 72.56
63.39
75.15
74.93
67.18
70.64 浓缩丸 1
2
3
4
5
平均 29.58
34.30
20.73
43.71
43.58
34.38 64.93
68.64
49.23
73.87
75.87
66.51 85.02
84.60
70.24
92.94
91.80
84.92 94.17
88.33
79.03
93.08
96.33
90.19 95.47
88.45
83.87
93.10
96.34
91.45 96.39
88.93
86.66
93.32
96.67
92.39


含量测定:取样品粉末约0.8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盐酸-甲醇液适量,加热回流提取至无色,将提取液移至50 ml量瓶中,加盐酸-甲醇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已处理好的氧化铝柱上,用乙醇25 ml分次洗脱,收集洗脱液,置50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 ml,置50 ml量瓶中,加硫酸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于345 nm处测定吸收度,按盐酸小檗碱(C20H16CINO4)的吸收系数为28计算,即得各批号样品的百分含量。

表2-4-8 样品溶出参数

类型 样品 T50 Td m 水泛丸 1 25.54 41.38 0.76 2 35.62 59.89 0.71 3 26.45 40.00 0.89 4 23.28 37.85 0.75 5 32.82 53.40 0.75 平均 28.74 46.50 0.77 浓缩丸 1 15.27 19.92 1.39 2 10.95 16.05 0.98 3 13.24 19.57 0.94 4 20.69 28.51 1.15 5 11.98 18.56 0.84 平均 14.43 20.52 1.06


表2-4-9 水泛丸与浓缩丸的参数t检验

参数 总体方差 自由度 t值 显著性 T50 齐性 6 10.38 t1-0.01/2=3.707,P<0.01 Td 齐性 6 11.91 t1-0.01/2=3.707,P<0.01 m 非齐性 3 -7.21 t1-0.01/2=5.841,P<0.01


以各样品T50为溶出速度的代表值与百分含量进行相关性统计处理,T50与百分含量有极显著相关性,结果见表2-4-10。
溶散时限检查:按《中国药典》1990年版规定的方法,加档板检查,其结果见表2-4-10。

表2-4-10 样品T50与溶散时限、百分含量相关性统计

类型 样品 T50 溶散时限(min) 百分含量 浓缩丸 1 10.95 25 13.57 2 11.98 30 11.98 3 13.24 34 11.93 4 15.27 39 11.31 5 20.69 37 11.05 平均 14.43 33 11.97 水泛丸 1 23.28 47 10.91 2 25.54 43 10.88 3 26.45 52 10.80 4 32.82 45 10.68 5 35.82 59 10.54 平均 28.78 49.2 10.76


【药理研究】
抑菌作用
1.黄连与香连丸的体外抑菌实验对比[4]
黄连对肠道病原菌的抑菌作用见表2-4-11,香连丸对肠道病原菌的抑菌作用见表2-4-12。

表2-4-11 黄连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管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 + - - + 绿脓杆菌 + + + + - - - - - + 志贺氏痢疾杆菌 + + + + + + - - - + 福氏痢疾杆菌 + + + - - - - - - + 宋氏痢疾杆菌 + + + + - - - - - +


注:+表示无细菌生长,-表示有细菌生长;(下同)

表2-4-12 香连丸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管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 - - - + 绿脓杆菌 + + + - - - - - - + 志贺氏痢疾杆菌 + + + + + - - - - + 福氏痢疾杆菌 + + + - - - - - - + 宋氏痢疾杆菌 + + + + - - - - - +


由结果还可以看出,黄连对金黄色葡萄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为均优于香连丸。有文献报道,黄连的浓度为0.1g/ml时对绿脓杆菌没有抑制作用。本次试验表明黄连浓度为0.0125g/ml时对绿脓杆菌仍然有抑制作用。有文献认为,黄连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金葡萄的抗菌作用最强。本试验也发现黄连对金葡菌的抗菌效力最大为0.00313g/ml。但对福氏痢疾杆菌抑菌效价为0.025g/ml。对宋氏痢疾杆菌的抑菌效价为0.0125g/ml,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的抑菌效价为0.00625g/ml。由此看出黄连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仍强于福氏痢疾杆菌,所以也应当把绿脓杆菌作为对黄连的敏感菌。黄连和香连丸对于A、B、C型大肠杆菌、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在浓度为0.1g/ml时没有表现出抑菌效果。
2.香连丸等四种方剂及其组成药物抑菌作用实验[5]
香连丸、白头翁汤等四种方剂及其组成药物对体外细菌抑制作用见表2-4-13。
从表2-4-13中可见,四种方剂对绝大多数试验菌株都有抑菌作用,其中以香连丸的抑菌谱最广,抑菌力最强。在组成这些方剂的10种药物中,以黄连、黄芩最强,白芍、秦皮、吴茱萸、白头翁、黄柏次之,木香、炙甘草弱,葛根对所试各菌无抑菌作用。
3.香连丸联用TMP抑菌作用[6]
无菌试管7排,每排15管。除每排的第14管外,其余各管中均加入无菌普通肉汤培养基5ml,然后于每排试管的第一管分别加入上述7种供试品药液5ml,混匀,吸出5ml于第2管中,同法依次稀释至第13管,混匀后取出5ml于第14管。每排作无菌阴性对照管,第15管作无药阳性对照管。然后于各管中加5ml热无菌肉蛋白胨琼脂,摇匀,趁热依次倾入同一型号的无菌培养皿中,放置使琼脂冷凝。

表2-4-13 四种方剂及其组成药物的体外抑菌作用


除4号培养皿外,1~15号培养皿分别划分5个近等的区域,并分别编号,然后在每个区域中分别加入5种经16h培养的各含菌培养液0.01 ml,37℃培养18~24 h,以细菌的生长的有无作为判断指标,观察细菌培养结果。抗菌结果见表2-4-14。

表2-4-14 香连丸、TMP及香连丸+TMP的抗菌效果

  药物稀释倍数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1/2048 1/4096 1/8192 1/1684 无菌组 无药组 大肠
杆菌 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TMP - - - - + + + + + + + + + - + 金黄
色葡
萄球
菌 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TMP - - - - - - - - - - - + + - +


续表

药物稀释倍数 1/4 1/8 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1/2048 1/4096 1/8192 1/1684 无菌组 无药组 绿脓
杆菌 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TMP - - - - + + + + + + + + + - + 福氏
痢疾
杆菌 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TMP - - - - - - - - - - + + + - + 志贺氏
痢疾
杆菌 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Ⅰ+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丸Ⅱ+TMP - - - - - - - + + + + + + - + 香连煎剂+TMP - - - - - - - - - - + + + - +


实验表明,香连丸Ⅰ和香连丸Ⅱ对5种细菌抗菌作用基本一致,两者含生物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也很相近(分别为15.00、14.95mg/ml)。此外,两者配伍TMP后抗菌作用也显示一致性,说明香连丸制剂总生物碱与抗菌效果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提示以小檗碱等生物碱含量作为香连丸质量优劣的指标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同时也提示在实验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可以用体外抑菌方法对香连丸制剂进行粗略的定量及药效控制。
抗菌作用结果表明,香连煎剂对大肠杆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作用与香连丸制剂相近,对福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作用较香连丸制剂强,然而,含量测定表明,香连煎剂与香连丸制剂以盐酸小檗碱计总生物碱含量相近,这两者之间量效关系的差异表明,香连煎剂与香连丸相比,除小檗碱等生物碱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对福氏及志贺氏痢疾杆菌抗菌活性较强,对大肠杆菌、金葡菌、绿脓杆菌抗菌活性较弱的物质,此种物质的含量因制剂制备方法不同而异。香连煎剂因直接煎煮制备而含量较高,香连丸制剂因先制成丸剂,再碾碎煎煮制备,中间环节影响因素多,此种物质损失较大。这一情形表明,不同制备方法对香连丸组方制剂抗菌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福氏、志贺氏疾疾杆菌活性影响较大。
实验表明,对大肠杆菌,香连丸制剂Ⅰ和Ⅱ及香连煎剂在1:4稀释度时均无抗菌作用,而TMP在1:64时仍有抗菌作用,说明TMP较之两类香连制剂具有强得多的抗大肠杆菌作用。此外,两类香连制剂联用TMP后抗菌活性均分别较单用时强,然而均比单用TMP时弱,说明,虽然TMP客观上增加了两类香连制剂的抗大肠杆菌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香连制剂却拮抗TMP抗大肠杆菌作用。对绿脓杆菌,两类香连制剂和TMP在1:4稀释度时均无抗菌作用,而与TMP联用后却均出现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金葡菌、福氏痢疾杆菌,两类香连制剂与TMP联用后抗菌活性增大16~64倍。对志贺氏痢疾杆菌,香连丸制剂在1:4稀释度时无抗菌活性,而联用TMP后,抗菌活性显著增强,在1:256时有显示抗菌活性;香连煎剂用TMP后抗菌活性增大64倍。以上结果表明,香连丸制剂及香连煎剂联用TMP后,对实验的5种细菌抗菌活性大为增强,说明在本文实验条件下,TMP对两类香连制剂抗菌活性具有协同作用。此外,两类香连制剂联用TMP后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表明两者联用客观上增大了香连制剂的抗菌谱。
香连丸为治痢名方,临床疗效肯定,然而本实验抗菌作用结果显示两类香连丸制剂对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抗菌活性均较弱,这可能与临床使用剂量较大,而本实验所用剂量较小有关,然而从TMP对3种制剂的抗菌协同作用,尤其是对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的协同作用可以推断,香连丸联用TMP治疗菌痢疗效将更佳,对此有待临床一步验证。
【临床应用】
1.治疗浅表性胃炎[7]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47例,女性18例,男女之比为2.6:1;年龄在29岁以下12例,30~49岁35例,50岁以上18例;病程最长20年,最短3d。本组就诊前全部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分为轻重型:凡纤维胃镜提示粘膜高度充血水肿或表层粘膜糜烂、出血而病理诊断重度慢性活动性动胃炎者为重型,占37例(56.9%);凡纤维胃镜提示粘膜充血水肿而病理活检诊断为中、轻度浅表性胃炎者为轻型,占28例(43.1%)。经试验检测:65例中HP阳性64例(98.5%)。本组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其他药物。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伴有胃脘痛、痞闷,嗳气,纳差,大便异常及舌象变化等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及舌象、脉象观察,属脾胃湿热型26例(40%),肝胃不和型16例(24.6%),脾胃虚寒型12例(18.5%),脾胃阴虚型11例(16.9%)。
治疗方法:香连丸3~6 g,每天2~3次,饭前温水吞服。脾胃湿热型加服三仁汤;肝胃不和型加服柴胡疏肝散;脾胃虚寒型加服黄芪建中汤;脾胃阴虚型加服益胃汤。服用1个月为1疗程,一般2~4疗程即可见效。
疗效标准: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糜烂痊愈,炎症基本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炎症范围缩小;好转:自觉症状及体征好转,胃镜检查有进步;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胃镜检查无进步,或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治疗结果:治疗时间最长1年,最短30 d。痊愈7例(10.8%),显效19例(29.2%),好转21例(32.3%),无效18例(27.7%),总有效率72.3%,见表2-4-15。
胃粘膜活检疗效:本组胃镜复查35例,痊愈2例(5.7%),显效12例(34.3%),好转10例(28.6%),无效11例(31.4%)。HP阳性19例(54.3%),有效率68.6%。

表2-4-15 辨证分型与疗效关系

辨 证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脾胃湿热型
肝胃不和型
脾胃虚寒型
脾胃阴虚型
合 计 26
16
12
11
65 6
1
0
0
7 14
3
1
1
19 4
6
6
5
21 2
6
5
5
18 92.3
62.5
58.3
54.5
72.3


2.其他
二者常伍用于细菌性痢疾或肠炎,症见下痢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等症。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