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拔罐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中医中的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水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水”,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二、拔罐起水泡怎么处理
一:处理方法
1、食盐1份,凉开水2份。将盐放入水中,搅匀后将纱布浸入,然后敷于烧伤烫伤处,随时更换。
2、生大黄适量。将大黄研成细粉,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用纱布包好,每日换药1次。
二:拔火罐的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三、如何预防拔罐起水泡
中医中的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水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水”,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
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拔罐后起水泡怎么办可在常规碘酒和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在水疱的边缘刺入将水抽出来。然后涂以龙胆紫即可,不必包扎。如出现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药物即可。
拔罐后出现水泡,水泡没有破溃者,可用以下中医外敷小验方进行治疗:生大黄适量。将大黄研成细粉,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用纱布包好,每日换药1次。
起水泡的部位尽量不要用手触碰,穿宽松点的衣服不要让衣物贴在患处,另外,要清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四、拔罐起水泡是湿气重吗
拔出水泡是体内有湿气”其实是个误区,拔罐拔出水泡说明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一般拔罐是15分钟。有的人15分钟不会有起泡现象,也有人5至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拔罐时间也要因人而异,拔罐时应该有专业人员在旁边观察,如果有起泡迹象应该立即起罐。有时候拔罐过重,超出了皮肤的承受能力也会有起泡现象。有的人皮肤薄嫩或是有些部位皮肤耐受力差,拔罐过重,超出了皮肤的承受能力,就很容易起水泡。
拔罐时应该观察罐内是不是有水气,如果拔罐时,罐壁上有一层水气,那么可以判断该人体内有湿气。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症状来判断:
1.舌头形态有异,如舌体肥大,舌头边沿有齿痕。或是舌苔不是正常的红润而是颜色发黄发白,比较厚实,这都是湿气重比较明显的表现。
2.在正常作息的情况下出现脸色晦暗,发黄,或是早晨起来时眼皮肿,有下眼袋。
3.饮食和作息的时间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自己的体重却明显的增加了,而且还可能出现下身水肿等一些问题。
4.大便稀烂不成形,大便完了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或是每次大便都感觉便不干净。
养生网导读:日常生活中肝脏对我们的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肝脏是人体的排毒工厂,吃进去的喝进去的有毒物质,有损肝脏的药物,体内产生的毒物、废...
醉鱼草 :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醉鱼草(2)。药名。【基原】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Buddleia lindleyana Fort.的全草。【别名】鱼尾草、醉鱼儿草(...
暴赤目痛方 : 方剂名。《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大黄。【方源】《传信适用方》。【组成、用法】四物汤加熟大黄,酒煎服之。【功用主治】暴赤目痛...
燥热伤肺 :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十剂(轻剂)(1)。证候名。燥热之邪,耗伤肺津,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病。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鼻燥...
030 人参健脾丸 : 【历史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健脾丸加减。【药物组成】 [1~3]人参 白术(麸炒) 甘草 山药 莲子 白扁豆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