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宜选补阴食物

微尚健道网11-05评论

  秋冬要吃就吃补阴的食物

  人们都知道秋冬应该进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秋冬到底应该补些什么。有些老年人平时会储存一些补品、保健品或药酒,等到入秋了,就把它们拿出来吃一吃、补一补;等到春天来临,再把没吃完的补品都存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做就是正确的进补方法,其实这是不对的。

  俗话说:“进补如用兵,乱补会损身。”进补和吃药一样,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乱补。在进补前,应当先看一看自己准备吃的补品是补阴气的,还是补阳气的。不同功效的补品,吃的时候是有所区分的。

  阴阳是中医学最基础的概念。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两面。打个比方,山峰总有向阳的一面,也有背阴的一面,阴阳两面共同构成了高山,缺一不可。人体也是一样,人体中同时存在阴阳二气,二者也缺一不可。《黄帝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在阴阳二气共同的作用下,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人缺乏阳气或者缺乏阴气,都可能引起疾病

  如何分辨自己是缺阳气还是缺阴气呢?

  有的人很怕冷,还没到冬天他就穿上了厚衣服,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要盖厚被子,手脚还总是冰冷;夏天天很热,别人吹电扇、吹空调,他不吹,一吹就头疼,浑身打哆嗦。这种体质,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有的人很怕热,冬天也不穿太多的衣服;夏天非常贪凉,喜欢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喜欢吃冷食,喜欢洗冷水澡;平时容易口干舌燥、心情烦躁。这种体质,是阴气不足的表现。

  这两种体质,都是身体中阳气和阴气没有调节好的结果,拥有这类体质的人,比别人更容易生病。

  想要健康、不生病,首先应该把身体中的阳气和阴气都调节好。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调和阴阳,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调和阴阳,和季节也有关。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阴阳二气。随着一年时节的变化,大自然的阴阳二气在不断地此长彼消:春夏阳气生发,阴气收敛;秋冬阳气收敛,阴气生发。这是大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体的阴阳二气,和大自然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春夏二季,人体内的阳气也会不断生长茁壮,阴气慢慢收敛;到了秋冬二季,则是阴气生长,阳气收敛。

  《黄帝内经》上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的根本。有道之人养生,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才是养生的根本规律。如果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规律,那么就等于违背了养生的根本,人也就很难保持健康了。

  《伤寒论》也说:“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本草纲目》中也讲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其中“二气”,说的就是阴阳二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二气就可以在人体内和谐长存,人就可以常保健康。

  据记载,在苏北地区曾经有一位很厉害的老中医,他号称“夏不诊阴虚,冬不疗阳虚”。在冬夏两季,他几乎要把来看病的患者轰走一半。譬如在冬天,来了一个阳虚的病人,他是不管治的,叫病人等开了春再来。他说,时节不对,治也是浪费钱。这便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极端例子。进补,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

  秋冬时节,人体内阴气生长,正是补阴气的好时节。秋冬进补,重点应当补阴,而不是补阳。如果不分季节,不分阴阳,各种补药一味地乱吃,进补的效果就会差很多了。

  日常饮食中,补阴的食物有哪些呢?

  小麦、绿豆、莲藕、银耳、番茄、鸭肉、鸭蛋、鸡蛋、猪肉、牛奶、羊奶、大豆、芝麻、苹果、香蕉、甘蔗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补阴的食物,在秋冬两季应当多吃。

  而小米、桂圆、大枣、核桃、红糖、莲子、薏苡仁、韭菜、菠菜、虾、鱼、海参等,这些则是常见的补阳的食物。这些食物在秋冬季节并非不能吃,有些食物因为还有补血、补气的作用,故更是要多吃。还有不少补阳的食物性温热,对于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秋冬季节吃一些,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补阳的食物在秋冬季节的滋补效果要比补阴的食物稍差一些。如果两种食物的性质差不多,一种能补阴,一种能补阳,那么不妨选择补阴的食物。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