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养老院万床空置 老人称再好不如家自在

微尚健道网11-04评论

  武汉养老机构日趋增多,却有90%以上的老人仍选择家庭养老。昨日,在武汉市首次举办的社会化养老高峰论坛上,记者获悉,该市现有的140多家养老机构中,有1万多张收费较高的床位空置。

  这个数据无疑折射出一个矛盾:一方面,由于武汉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政府不得不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养老机构建设;而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经济水平与风俗习惯下,机构养老尤其是收费较高的私立养老院,尚不被大多数老人接受。

  武汉未来的养老模式究竟该如何发展?昨日,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居家社会化养老服务将是武汉养老发展的趋势。

  江城现状:养老床位“跳跃式”增长

  “武汉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昨日养老高峰论坛上,武汉市老龄办有关人士介绍,截至去年底,武汉市户籍总人口83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127万,占全市人口15%,而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仅为10%。

  近年来,“养老”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武汉市人大1号议案;“区级公办福利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农村福利院提档升级”也被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

  由此,武汉市养老机构和床位出现“跳跃式”增长。记者从武汉市民政局的一份材料上获悉,武汉年内将有一批公办养老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陆续竣工,届时养老床位将从去年底的3.2万张床位,增加到3.8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3张以上床位。

  目前,武汉15家城镇公办福利机构已全面开展新改扩建工作,总投资超过20亿元,其中2家已经完成目标,其他项目都将在2013年前后陆续竣工。同时,十多家较大型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年内陆续开业,还有一些养老项目正在筹划实施。

  记者调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养老机构蔚然成风,老人对此又是如何看的?武汉社科院副研究员顾晓炎的调研报告显示,在现有经济水平与风俗习惯下,机构养老尚不被大多数老人接受。“武汉现有的140多家养老机构中,有1万多张收费较高的床位空置”。

  住在世纪彩城小区的吴婆婆今年69岁,随儿子来武汉居住,她有着强烈的传统观念:“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养老机构条件再好,也不如家里自在。”75岁的老人罗爹爹想得更长远些:“如果以后身体不行了,生活起居需要人料理的时候再到养老院去住,免得增添儿女负担。”

  在采访中,大多数老人都认为,去养老机构是“最后一种选择”,“只要身体还行,就不去花这个钱”。

  那么老人最希望的养老模式是什么?“既能天天看到家人,又有专业的护理,还有一群老年朋友聊聊天,这样就很幸福了。”罗爹爹的说法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事实上,武汉市政府近两年一直致力于打造这种“居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服务方式与地点有两种,一种是上门服务,一种是养老服务中心的站点服务)。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示范性居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37家,但存在场地小、功能单一、社工缺乏等种种不足,使用率并不高。

  香港经验:居家为先,机构为辅

  据了解,在香港,90%以上的老人都以居家的形式安度晚年。据参加论坛的香港安老集团的副主席吕天恩介绍,经过多年发展,香港已形成了多层次的社区照顾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社区照顾服务,尽量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中生活。目前,全港有长者地区中心、邻舍中心、活动中心、日间护理中心270家,提供的社区照顾服务包括:综合家居照顾服务(上门一对一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

  香港还拥有庞大的社会服务队伍,现已有2万多名经过心理学、社会学训练的社工,活跃在福利服务机构和社区,更有一套完备的养老服务评估监察制度,使养老管理标准化。“这都是目前武汉所缺乏的养老服务。”顾晓炎说,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武汉居家社会化养老服务要覆盖95%以上的老人,但目前尚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