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限制抗生素使用

微尚健道网11-04评论

  近期,辽宁省卫生计生委宣布,全面取消三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静脉输液。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以来,多省份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辽宁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输液有什么危害 门诊停止输液

  江苏第一个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然而在中国,这个原则却因为多种原因出现了重大偏差。

  2012年5月,被视为史上最严的“限抗令”发布。同年8月1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一场针对不合理用药的纠偏行动就此拉开大幕。

  江苏省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叫停门诊输液的省份。2015年8月,江苏省出台文件要求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此后,浙江省也在2016年初发布文件,倡导全省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去年9月份,黑龙江省卫计委也要求,自10月8日起,除儿童医院和三级医院儿科之外,黑龙江省取消三级医院门诊静脉输液。

  除了省级层面外,一些城市也制定了停止门诊输液的文件。2016年8月3日,成都市卫计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输液管理的通知》中指出,积极引导三级医疗机构逐步减少或关停门诊输液(除儿科、急诊、特殊专科和日间手术外),确保2016年年底减少门诊输液50%,并于2017年年底全部关停门诊输液;福建三明市也从去年4月7日起,全面停止患者门诊静脉输液(儿科除外)。

  一些省份限制抗生素使用

  一些省份虽未停止门诊输液,但也采取了多种措施限制抗生素的使用。

  早在2014年,安徽卫计委公布53种无需输液疾病清单。江西省发文要求严控门诊输液,鼓励探索取消门诊输液服务。

  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一些医院也采取了取消门诊输液的措施。2016年4月30日,北医三院门诊中心不再开展注射及输液治疗;2016年4月1日,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停止门诊成人输液等。

  江苏省卫计委副主任李少东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国是人均输液的大国,解决这个问题要立足于“合理应用”。比如能口服的,尽量不要输液。世界都面临抗生素滥用的难题。耐药菌产生,使得人类对付微生物难度越来越大。

辽宁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输液有什么危害 门诊停止输液

  延伸阅读:输液有什么危害吗

  1.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空气栓塞

  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5.“恶性”药物不良反应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欣弗”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让人触目惊心,挥之不去的痛。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不合理用药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

辽宁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输液有什么危害 门诊停止输液

  6.肉芽肿危害

  最近,英国一名25天的新生儿因肠炎死亡,治疗后期曾输液数千毫升,在其肺病理切片中发现了肉芽肿,这是由于大量输液带来的不溶性微粒造成的。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7.医源性感染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