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看病还是卖药 药品利润究竟流向了何处

微尚健道网11-04评论

  不久前,尤小姐因摔伤到北京一家公立医院看骨科。拿着医生处方去划价,她发现需缴费用竟达799元。

  “摔个跟头值八百?”她查看费用明细:挂号费仅4.5元,拍X光片也不过100多元,其余600多元全是药费。开出的药,除了外用的正骨水、跌打膏外,大部分是昂贵的进口止疼药。

  “这是看病,还是卖药?”尤小姐感慨道。

  “看病贵”问题已呼吁多年,为何仍未能有效解决?医疗费用中药品到底占了多大比例?药品利润究竟流向了何处?公立医院改革斩断医药利益链需要开出怎样一张“处方”?

  “医”为何要靠“药”来补

  我国对公立医疗机构用药实行“顺加15%的差价率作价”的药品加成政策,始于1954年。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药品加成政策并未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当时医务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负担,他们的收入和医院收入没有直接关联,医院没有分配收入的权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80年代后期,公立医疗机构引进了一些市场因素。以药补医弊端逐步显现,当前其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多年来,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以2008年为例,财政直接补助只占公立医院收入的7%;同时,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且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改革开放以后,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加成的依赖逐步增强。

  医院可以名正言顺地赚到15%的药品差价,而一些有处方权的医生可以私下从“医药代表”手中拿到回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一些医院对门诊每月要开出多少钱的处方有明确要求,还要考核绩效。要不然,医院建设、人员奖金等钱从哪来?”

  “我受药企资助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我承认这可能影响到我的处方。”一位医生说,“没办法,我们的医院科研经费有限,无法提供这笔费用。”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