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微尚健道网05-09评论

一、湿热体质科学调理方法

1、湿重

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

(1)六一散,成分:滑石、甘草。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注意事项: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2)三仁汤,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半夏、竹叶、厚朴。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注意: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成分:苍术、厚朴(姜制)、陈皮(去白)、甘草(炙)。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2、热重

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1)连朴饮,成分:制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2)茵陈蒿汤,成分:茵陈蒿、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3)葛根芩连汤,成分: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在化湿或清热的总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藓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二、治疗湿热重推荐4款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三、中医如何调理湿热体质

【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情绪长于阴虚者相近。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心烦易怒。截至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饮食调养】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冬瓜、葫芦、苦瓜、黄瓜、系挂、芹菜、白菜、空心菜、卷心菜、莲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起居调理】

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特征,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居室环境宜通风情节,清爽舒服。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制酒。

【运动锻炼】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可以将力量联系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

【药物保健】

湿热体质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常用药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岑、黄连、葛根等。

四、中医针灸帮助排湿

1、肺俞穴

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脏,俞就是输的意思。所以,肺俞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

2、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3、八髎穴

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4、丰隆、三阴交、内庭、足三里

如果拔火罐,可以选择丰隆、中脘、内庭、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这样的顺序。

5、去湿要穴“曲泉”

曲泉-曲泉

屈膝时,当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中。

取屈膝位向膕窝方向直刺1~1.5寸,如觉针下有搏动感时,应停止刺入,以免损伤动脉。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脾经湿热背部的主要穴位为:

大椎、大杼、膏肓腧、大肠腧、三焦腧。

大椎:位于督脉上。为治疗痘痘、泄热的重要穴位。在后中正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穴就是低头摸后颈,能摸到很多突起。大椎为一个最高的骨性突起,且突起可随颈部活动。刮痧2分钟,力度稍重。

大杼:膀胱经。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腧:膀胱经。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三焦腧:膀胱经。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腧:膀胱经。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部最细的地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然后以此类推)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