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湿邪,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湿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理。《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临床常见分型有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一、脾阳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
二、肾阳虚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三、阴虚挟湿
素禀阴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四、湿热下注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五、湿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室不禁,或手术损伤,以致感染湿毒,损伤仔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外阴营养不良就是外阴白斑病。其发病主要是外阴皮肤和黏膜发生硬化性苔藓状、鳞状增生改变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因病变部位伴随皮肤和黏膜...
为什么会发生痛经?在妇女的月经期间,通常会一轻微的腹部坠胀感觉,还会伴随着腰部的酸痛,或者是无和疲倦的感觉。这通常都是因为在这个期间,妇女的...
很多女性都有痛经问题,轻者只是有腹部不适,重症则可能疼痛难忍、无法工作,如何治疗痛经是女性最想知道的问题之一,那么,中医治疗痛经的偏方有哪些?...
患了鹅掌风可选用以下验方治疗:1.米醋1000ml,花椒250g煎水趁热浸泡患手,每日2小时,连浸7天。2.鲜鱼腥草30g,葱白1根,共捣烂,两手频搓。3.鲜松针1000g,...
1、平时穿的衣服尽量宽松透气、舒服柔软,还能吸湿,最好穿那种全棉的内衣裤、或是腈纶等化纤制品的内衣裤。2、女性的外阴有自洁作用,每周只洗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