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的诊治特点

微尚健道网01-22评论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作是成人的缩影。历代儿科医家有关的论述很多,归纳起来,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于康复。掌握这些特点,对于小儿的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生理特点

(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历代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娇嫩,形气未充。《温病条辨·解儿难》则更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足,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末坚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并指出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是阴长而阳充。阴阳是互根、相生的,而小儿时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是由于“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这里的“阴”,一般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不完善的。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和上述的特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古代医家把小儿的这种生理现象称为纯阳.《温病条辨·解儿难更阐明所谓纯阳,并非有阳无阴的盛阳,是指小儿生机旺盛以及对水谷精气、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地感到更加迫切而言。

总之,我国历代儿科医家,通过长期地观察和临床实践,关于“誰阴稚阳”和“纯阳之体*的两个理论观点·正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后者则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与成人迥然不同。

2.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更为多见。肺主气而司呼吸,外合皮毛,小儿卫外机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而人,侵袭肺系。故时行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证,最为常见。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呕吐、泄泻等证。《育婴家秘》所说的小儿“脾常不足”,是古代医家对小儿所以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小儿惠病又容易出现高热、惊风等证。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感受病邪,每易邪气器张而壮热,同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则谵语、昏迷;引动肝风则抽搐;肝风心火交相煽动,则火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而见壮热、惊搐、昏迷,甚则角弓反张.故《丹溪心法)中有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此是对小儿易动肝风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小儿得病之后,变化迅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容易互相转化或同时并见。《小儿药证直诀·原序》明确指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又一高度概括。“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邪气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出现虚实并见,错编复杂的证候。如偶惠感冒,可瞬时转为肺炎喘嗽,出现咳嗽、气嘴、奥煽、涕泪俱无等肺气闭塞之象。若不及时予以开宣肺气,则又可迅速出现正虚邪陷,心阳不振,气滞血瘀,虚中有实之象。又如婴幼儿泄泻,原为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但常易迅速出现液脱伤阴或阴竭阳脱的危候。

“易寒易热”是说在疾病的过程中,因“稚阴未长”,故易呈阴饬阳·387。

亢,表现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如患风寒外束的寒证,可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的热证:在急惊风之高热抽搐,风火相煽的实热内闭的同时,可因正不敌邪,转瞬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细等阴盛阳衰的危候。小儿温病较成人多见,而温邪多从火化,因此也是“易热*病理特点的具体表现。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儿科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脏气清灵,反应敏捷,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伤害。在患病以后,经过及时恰当地治疗及护理,病情好转比成人快,容易恢复健康。所以《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提出的“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是对儿科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的概括。

3.小儿疾病的辨证特点

儿科疾病的辨证与其它各科一样,主要也是根据诊合参.但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的特点,且乳婴儿不会言语,较大儿童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啼哭叫扰,影响气息脉象,因此四诊的运用,与成人不尽相同,望诊显得尤为重要。历代儿科医家把望诊列为四诊之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因此可通过望神色,形态、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脏腑的寒、热、虚、实。其中指纹是作为二三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象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用来辨别乳幼儿疾病的病因、性质以及估计预后等。

指纹是指浮露在从虎口直至食指掌面外缘靠拇指的络脉,它是手太阳肺经脉的一个分支。可分为风,气、命三关,即食指近虎口的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诊察时,应该将小儿抱向光亮处,并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便于观察指纹的变化.正常小儿的指纹多数应该是浅红色略微带青,不浮不沉,隐现于风关之内。患病以后指纹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历代医家往往根据指纹的浮沉、颜色和部位等情况进行诊察。

浮沉分表里:浮主表,沉主里。

红紫辨寒热:红主寒,紫主热,青主风或生痛证,黑主瘀。

淡滯定虚实:淡主虚,滞主实。

三关测轻重:纹在风关,病情轻浅;纹达气关,是感邪较重,或邪已深入;纹透命关,则病情更重;透关射甲,则病情危急。

以上是历代医家对指纹的认识。临床上必须根据小儿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比较全面的正确诊断。

4.小儿用药特点

儿科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因为小儿疾病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所以争取时间,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用药不当,极易损害脏腑功能。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故大苦,大寒、大辛、大热、攻伐和有毒之品,于应用时更需注意,必须中病即止;小儿脏腑清灵,随拨随应,对药物的反应,往往比成人迅速灵敏,故更宜掌握适当的有效剂量。因此小几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必须审慎。

表里兼病、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是小儿疾病的常见特点。在治疗时,则需表里同治,温凉并用,虚实兼顾。如小儿外感常兼夹食,疏风解表方中常须佐以消食导滞之品。

5.小儿中药煎服方法

小儿汤剂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不同于成人,在煎煮前应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加入的水量,以药物漫透后稍有剩余为限。煎药开始用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治感冒中药再煮10分钟,而调补的中药则再煮30分钟,煎出的药量应根据年龄大小来决定:乳儿(≤1岁)60~100毫升。

幼儿及幼童(1~6岁)150~200毫升。

学龄期儿童(7~12岁)200250毫升。

小儿服中药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疾病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急病、新病要分几次服,慢性病可以少几次.也可根据疾病发作规律,在发作前服1次。二是掌握喂药方法,对拒服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呛人气管。三是小儿服用丸剂、片剂,必须研成细末调服。昏迷病儿可用鼻饲法给药。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