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的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有哪些呢

微尚健道网05-09评论

一、仙人掌的形态特征有哪些呢

原始的仙人掌类植物是有叶的。它们原来分布在不太干旱的地区,外形和普通的植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由于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来湿润的地区变得越来越干旱,为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外形发生了变化,正常的扁平叶逐渐退化成圆筒状,进而又退化成鳞片状,最后完全消失。今天在中美洲一些不大干旱的地区还分布着一些原始的仙人掌类。其中叶青刺菒属、麒麟掌属及顶花膜鳞掌属的种类具正常的扁平叶,但其大小和肉质化程度有变化。叶仙人掌属种类的叶大而薄,基本上不肉质化。在我国南方经常可以见到这属中最普通的一种——叶仙人掌[又名叶刺菒·木麒麟]攀援在墙垣上,不开花时常被误认是南国常见的一种花灌木叶子花(三角梅)。

而该属中的大花叶仙人掌的叶更长达15厘米。仙人掌届、翅子掌属、长蕊掌属和拟叶仙人掌属的种类也有叶,但已退化成圆筒形,而且大多数只长在茎的幼嫩部位,不久便脱落。当然根据种类及其生境条件的不同,这些圆简形叶的大小、形状、寿命都相差很大。

笛吹(Maihueniapoeppigii)的锥形叶只有0.4-O.7厘米长,而将军(Opuntiasubulata)的圆柱形叶长达12厘米,而且每叶可存在3—4年,因而在其茎的上半部叶始终存在。除了上述有叶的仙人掌外,其他仙人掌类植物已没有叶,但仍可找到叶曾经存在的根据。一些专家指出,仙人掌类的刺座实为腋芽发育而成。还有些专家指出,很多种类的仙人掌,其刺座下面的状突起相当于正常叶子的叶基。

二、仙人掌的生长习性有哪些呢

仙人掌养殖喜欢强烈光照,耐炎热,干旱、瘠薄,生命力顽强,管理粗放,很适于在家庭阳台上栽培。仙人掌生长适温为20-30℃,生长期要有昼夜温差,最好白天30-40~C,夜间15—25℃。春、秋季节,浇水要掌握“不干不浇,不可过湿”的原则。6—8月是生长旺盛时期,一般每晨浇透水1次,傍晚视情况补水。如遇特别炎热和有大风时,每天可浇2次+欲使植株长大,希望多生子株的,应多浇水;欲使开花和控制植株增大时应少浇水。

浇水时,忌淋湿茎体。生长期每10—15天施稀薄液肥1次,10月后停肥,否则新生组织柔弱,易受冻害。除炎热夏季中午,仙人掌均可暴晒。11月-翌年3月是仙人掌的休眠期,置于室内阳光充足避风处,在5℃以上时,即可安全越冬。此时应控制浇水,保持盆土不要过于干燥即可,仙人掌每年要换盆1—2次。以春秋季节进行为好,盆土宜用排水、透气性好的弱碱性土,较粘的土壤可以掺些石灰末或草木灰,使其渗水并呈弱碱性。栽时不要太深,只要能在盆中立稳即可。

仙人掌养殖喜:扦插或嫁接繁殖。扦插温度以25—35℃发根最好,插穗宜用较老而坚实的茎节,插穗需阴千10天左右,待切口处表层长出一层愈伤组织,可起到保护作用。扦插可用粗沙,锯末等透水透气的疏松基质,有利发根。嫁接仙人掌,一般以抗旱性强、易亲和的三棱箭做砧木,在25-30℃的温度下,于5—6月或9月嫁接为好。

仙人掌管理粗放,易于栽培,是室内最常见的盆栽植物。

三、仙人掌的分布范围有哪些呢

仙人掌的分布范围有哪些呢

仙人掌类植物原产南北美洲热带、亚洲热带大陆及附近一些岛屿,部分生长在森林中。多浆植物的多数种类原产南非,仅少数分布于其它各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南非有“多浆植物宝库”之称。从产地与生态环境看,可把上述植物分为三类:

原产热带、亚热带干旱地区或者是沙漠地带。在土壤及空气极为干燥的条件下,借助于茎叶贮藏的水分而生存。

原产热带、亚热带的高山干旱地区。这些地区水分不足,日照强烈,风大,气温低,形成的多浆植物植株矮小,叶片多呈莲座状,或密被蜡层及绒毛,以减弱高山的大风及强光危害,减少过分蒸腾。

原产热带雨林中。这些种类不生长在土壤中,而是附生在树干及荫谷的岩石上。其生态习性近于附生兰类。

四、仙人掌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呢

仙人掌治疗疾病的用途:

科研人员发现,仙人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据说,美洲印第安人一向用它来治疗牙痛、产痛、胸痛、风湿、失眠、皮肤病,以及感冒、热病等。近年来,医学上又发现了它的一些治病新用。

急性乳腺炎:取新鲜仙人掌或仙人球适量,除去表面的刺和绒毛,洗净,捣烂。使用时将仙人掌糊涂敷于乳房红肿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数次,以保持湿润为度。

化脓性中耳炎:仙人掌(去皮)、蒲公英各等份,洗净后捣烂取汁,滴入耳内,每次24滴,每天23次。该方对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良效,一般约需用药35天,具有不错的抗菌消炎和清热解毒效果。

流行性腮腺炎:将仙人掌(去皮,洗净)适量捣烂,加入鸭蛋清少许,充分调和均匀,装瓶密封备用。治疗时,将药糊摊于厚的消毒纱布上,视患者腮腺部位肿大范围而选择贴药面积的大小。单侧发病贴单侧,双侧发病贴双侧,每天换药1次。用药及时者,一般2次即愈。

祖国医学认为,仙人掌味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经;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之效。但《岭南杂记》中有“其汁入目,使人失明”的记载,使用时故须注意。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